1月7日出版的《新京报》曾以《北大“渐冻症女博士”想把最好的留给世界》为题,无限深情、具体生动地报道了娄滔在确诊“运动神经元病”350天后,留下“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这句闪光的座右铭,遗憾地走到另一个世界那些动人感人、浸染心灵的一幕幕,读来令人深受触动,深受教育,深受震撼。这里,我们要说,好人,娄滔,请你一路走好!
治疗中的娄滔
娄滔,满脸刚毅,但不失掉心中之爱,更有柔情在身,显露出笃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自觉而坚定,同时也展现出向善向好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面对2016年1月20日,医生诊断出运动神经元病的残酷现实,娄滔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她知道,这是一种能逐渐侵蚀人对身体控制能力的病症,常见的别用名则是听起来就起鸡皮疙瘩,浑身冒冷汗的渐冻症。据介绍,这种病之所以叫渐冻症,是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而得其名。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而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并列为世界五大顽症。患此病者,生存数月,生存十余年不等,平均生存时间也就是3—5年,几乎是绝症,无药可医,无招可救。
可怕的渐冻症,在别人的眼里那就是等着去死。而在娄滔的心中却不是这样,她依然像正常人那样坚强地活着,活得特别充实,特别有意义。陪在身边的家人说,娄滔在弥留之际,已经不能出声,但在其眼神里分明有着无奈和遗憾。尽管如此,娄滔并没有放弃活着的价值。她曾立下遗愿,捐赠人体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在历经各种治疗方式,病情反复波动后,娄滔还是停止了呼吸。由于器官不符合捐献条件,娄滔的遗愿永远成为遗憾。不过,娄滔的遗愿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表明这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心中有大爱,“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永远是娄滔的奉献精神,娄滔活出了人生新境界——“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
1月4日,29岁的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娄滔,因患运动神经元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这位在读女博士生,是在被确诊“运动神经元病”350天后,走的。她走的虽说很痛苦,也很遗憾,但她走的却很潇洒,也很光荣。人们悲叹,恰是风华正茂季,宝贵生命却陨落,不再回还;人们缅怀,正值奋力逐梦时,活力青春却掩埋,不尽追思。为娄滔悲鸣,为娄滔泪奔……这,皆因她的生命曾闪烁着光芒。一位充满着梦想,前途无限的年轻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家人、同学、老师、朋友怎能不惋惜,又怎能不痛别,不泪满衣襟?“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娄滔座右铭,恰是一种人生新境界。
捐献人体器官,是国家的呼唤,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呼唤,娄滔做到了。这就是榜样,这就是人生难得的价值展现。娄滔生前不仅舍得捐献人体器官,还表现出孝女浓浓情怀。1月4日晚上,娄滔躺在家中的床上。由于气管被切除,她说话极其困难。她的小姨汪红梅走到跟前俯下身子,侧脸将耳朵贴过去。娄滔翻动的喉咙,带动嘴巴,很费劲地吐出几个字。汪红梅听出来,外甥女有叮嘱,那就是“照顾好我妈妈”。听罢,小姨的眼泪“当场就涌出来”了。在小姨的记忆中,娄滔从小就是听话、肯读书,对父母孝顺的好孩子。即便到弥留之际,她想着的,仍然是家人,娄滔活出了人生新境界——“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
人们注意到,2015年4月,娄滔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大学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古埃及史专业博士学位。她的心愿不是仕途,不是老板,而是做一名历史教授。坚强的娄滔在罹患运动神经元病住院时,曾坚持用耳机“听书”60多本。这些书,大多是历史专业的。由此可见,她多么喜欢自己的专业!娄滔“听书”,可谓活出了人生新境界。而娄滔留下的座右铭,则让这种人生新境界与新时代新作为深度相融。(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