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祭扫离新民俗有多远?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285228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无烟祭扫离新民俗有多远?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285228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无烟祭扫离新民俗有多远?
2019-04-08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从携火上山到主动弃燃,从燃炮祭祖到植树寄思,今年的清明节,多地群众在祭扫过程中主动告别旧俗,一股祭扫新风正在全国蔓延开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因为有了这两名古诗,清明的情景历来就是湿漉漉的。然而现实当中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走过清明节期间的街区,大约的情景就是每个路口甚至街边烟火缭绕,以及烧过的酒瓶炸开的玻璃散乱于地,若有人靠近,烟火倒在其次,暗藏的碎玻璃则可能对人造成伤害。而走过平时登山的风景名胜区,这里则经常发生小规模的山火,肇事者纵火者并没有走远,祭奠的人们仍然沉浸在对逝者的悲哀里。面对小规模山火,你又能对他们有何咒念?要知道所有的大规模山火均起于星星之火,那么,这些小规模的玩火之举,所隐藏的祸害究竟又有多大?四川凉山大火仍然没有彻底浇灭,全国各地清明期间类似“祭奠之火”频仍,种种教训还不够人们记取吗?

  鞭炮之好,在国人来说宜乎众矣,而烟火之好,恐怕并不在鞭炮之下。祭奠之鞭炮,到底是令逝者安息呢还是令逝者在地下不得安宁不得而知,但仍然有大量的民众对于鞭炮祭扫先人乐此不疲。更有甚者,则是在墓地纪念堂等地大烧纸祭品,而这些五花八门的祭品则一定是非烧不可。据热衷者的说法是,只有烧掉才可能被先人“接走”,而苦就苦了环境,更给山林公物留下太多的隐患。烟火祭扫,真的就是传统的孝道体现吗?

  无烟祭扫离新民俗有多远?所谓民俗,实则是千百年来的风俗文化传承,古人怎么做,今人也接着怎么传,此为风俗文化的传承。那么,清明节的另一种祭扫方式,作为古人来说却并非如当今一样“烟火式祭扫”。清明节的历史名称叫作寒食,而寒食则预示着节日期间禁火冷食,可见古人并不乐见烟熏火燎的祭奠方式,而乐见清明期间的无烟祭扫。以新民俗来说,今人的风俗文化将传承到后代,而后人将生活在今人的所谓的“传统”里。换言之,今人怎么做,并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儿,而是将在后人身上复制出现。那么,为什么不能将更环保、更安全、更绿色的新民俗传承下去,却一定要将烟熏火燎的反传统传承到后人的风俗当中去呢?

  5日一大早,近百名青年志愿者身披“森林防火志愿者”绶带,向祭扫市民免费赠送鲜花、思怀卡、防火宣传卡、扫墓工具等物品。风俗的形成与传播,其实仍然是大众的“份内事”。任何人逃不过社会责任,更逃不过历史文化的传承者身份。任何人都是风俗文化的传承者,所有人的行为都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记。那么,除了官方的宣传与普及,就是每一个人的具体风俗文化传承行动,如此以来,一束花、一枝柳、一篇文、一鞠躬即可表达对逝者对先人的哀思,又何苦非要搞出点“大动静”才算对逝者对先人的孝敬呢?(李振忠)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