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地网约车监管当慎用“棒杀思维”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293992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属地网约车监管当慎用“棒杀思维”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293992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属地网约车监管当慎用“棒杀思维”
2019-08-15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通报称,因向不合规网约车派单,执法部门仅7月已向滴滴出行和美团出行分别开出累计550万元和147万元的罚单。监管部门警告,若整改不力或将暂停发布或下架APP处罚。对此,网约车平台回应称,正积极与主管部门沟通,持续推进网约车合规工作。(8月14日澎湃新闻网)

1 (1).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顺风车呼之不出的今天,网约车平台风声鹤唳般的“谨小慎微”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即便如此,固化的属地政策仍与勃兴的平台经济产生着尴尬的对垒:一方面,地方交管部门“依规办事”,看起来罚得心安理得;另一方面,夹缝求生的网约车平台“立整立改”,似乎也没有虚与委蛇。

  不过很遗憾,若比照“户籍”这些个不可能完成之“硬杠杠”,大城市网约车似乎顷刻间都应该灰飞烟灭。只是,如果网约车属地政策本身亟待转身,而依据这种声名不佳的政策作出的执罚决定,会有目的正义的观感吗?

  在不少大城市,这是司空见惯的弹性定律:网约车管理一旦“下手太狠”,各地打车难回弹强烈、黑车必又重出江湖;网约车管理一旦“稍稍人性”,各地传统出租车势必哭爹喊妈、地方运管左右为难。说这话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网约车不能管、不该管——恰恰相反,网约车要管,但要科学地管、公平地管。就比如在上海,不久前有媒体做了调查:通过马路扬招和手机约车,随机乘坐了20辆出租车,遇到了13位上海户籍驾驶员、7位外省市户籍驾驶员,非沪籍司机比例达到35%;而民调的反馈显示,实际比例可能还要更高。

  很显然,如果真要一视同仁地“沪人沪牌”到底,起码超三成的出租车要“停摆休息”。果真如此,是否契合市民的美好出行期待不说,怕是公共交通也会遭遇难以想象的困局。说句更直白的,20多年前的《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便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必须有本市常住户籍”,只是,传统出租车不打折扣做到了这点吗?又如果这个要求早就被现实所归谬,时下所谓“不合规网约车辆占比超过82%”的判断是否显得过于冷酷呢?

  白云苍狗,去年今日。有必要温故知新的是:中国曾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将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全世界首张由政府颁发的专车牌照便是当年的“上海为滴滴快的发牌”;而国务院也鼓励地方对网约车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在2019年,《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更为网约车等新经济范式保驾护航。正因如此,有必要提醒两个共识:一则,当老制度与新经济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之时,削足适履地照顾旧规矩恐怕不是正途;二则,全国层面须从顶层设计上厘定是非,不能任由地方在网约车问题上继续“百花齐放”了。毕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不能是句空话,“新型监管机制”当在网约车属地新政上辟出一片新天来。

  网约车真要被“下架死”,且不谈民生冷暖,大概地方运管部门亦难以收拾好可以预言的“烂摊子”。事关数亿人出行的海量规模、事关上百家平台的运营模式,如果动辄“暂停发布”或“下架处理”,终究是须慎之又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距离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业已三年过去,各地的城市管理者在摸了这么多年的“石头”之后,紧箍咒一样的网约车属地新政,也该跟这个唯变不变的新时代更合拍些、更熨贴些吧!(邓海建)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