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云端”祭祀让环境更“清”心灵更“明”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曹淑杰 309847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地评线】长白时评:“云端”祭祀让环境更“清”心灵更“明”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曹淑杰 309847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云端”祭祀让环境更“清”心灵更“明”
2020-04-0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清明节即将到来。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全国许多城市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倡导网络“云端”祭祀,虽然方式变了,但清明文化的传统内涵没有变。在全民网络普及的情况下,这种科学绿色祭祀方式,让环境更“清”,更有助于推进文明祭扫让心灵更“明”。

  倡导“云端”祭祀,是疫情防控之需。按照以往经验,清明祭扫高峰期,公墓、陵园等地都会成为人员聚集地。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尚未取得彻底胜利,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疫情防控之下,人员聚集扎堆就意味着病毒扩散或交叉感染的风险加大。倡导网络“云端”祭祀,是从疫情防控角度出发,希望看到的是人员不聚集、不扎堆,希望市民尽量不前往现场祭扫,乃至于劝导身在外地的亲人不返乡祭扫。显然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但并不影响人们清明祭祀的真正愿望。倡导“云端”祭祀,有关方面同步开启线上祭扫通道,为群众提供网上祭拜、代理扫墓、在线献花、撰文纪念、天堂信箱等服务,用新的方式来追念先人,同样可以传承清明文化,而且有助于促进文明祭祀。

  倡导“云端”祭祀,不仅仅为疫情防控。云端祭祀、鲜花代祭、时光纪念馆等方式寄托哀思,固然有疫情防控的因素,从长远看,也是移风易俗题中应有之意。清明祭祀是否文明绿色,与安葬习俗有直接关系。而祭祀的习俗根子在丧葬仪式上。一般认为,选一块墓地、燃放几挂鞭炮、焚香烧纸,叩头跪拜,既让逝者“入土为安”,又使生者“凭吊有物”,因此祭祀需要一定的仪式感。但仪式感不能等同于讲排场,祭祀在于通过仪式寄托哀思,而不是给别人看。现实中的祭祀丧葬,往往容易混淆概念。仔细观察,越是封闭的地方,越固守着不合时宜的旧传统,误以为传下来的习俗不能改,否则就是不孝。所以,清明倡导“云端”祭祀,最重要的是破除薄养厚葬的旧观念和讲排场给别人看的心理,让民众懂得:孝道在生前、祭奠在人心。对于逝者,心诚之至则不必把重点放在形式上。从俭治丧、环保祭祀,既安全又文明;有条件的选择树葬、海葬、深埋、壁墓等形式,既可寄托哀思,又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让环境更“清”。

  创新祭祀仪式,让心灵更“明”。清明祭祀,精神重于物质,内心重于形式。解决习俗问题,应该疏堵并举,软硬兼施,在明令禁止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倡导的文明祭祀跟进配套服务。近年来,不少地方创新祭祀仪式,逐渐推行鲜花祭祀、植树祭祀,通过献一束花、植一棵树等新形式,摒弃了封建陋习,杜绝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涵养了厚养薄葬美德,以更文明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让内心得以宁静,心灵得到升华。营造一方树木葱郁、花草芳香的生态环境,使清明祭祀更文明。要抓住这些好的典型,配套主题网络公益海报等公益广告式宣传,再对“云端”祭祀辅之以更完善更贴心的“云”服务,把群众引上文明祭祀上来,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云端”寄哀思不仅没有影响清明这一传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反而增强了文化氛围,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新风尚。

  清明祭扫不管怎样发展变化,传承孝道的核心不变。清明作为传统节日,很重要的是把安全文明的新风俗传递给下一代,将心祭胜于行祭的理念植根于内心,正确理解清明祭祀的意义,进而树立良好家风、民风和社风,如此,这个特殊的节日过得就有意义,也更有利于使清明的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地传承下去,助推社会风气更加文明。(久泰平)


编辑:曹淑杰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