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何呼吁更多年轻人“务农”?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321779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袁隆平为何呼吁更多年轻人“务农”?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3217795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袁隆平为何呼吁更多年轻人“务农”?
2020-09-09 来源: 中国吉林网

  9月7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启动。活动期间,农业农村部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拼多多共同举办5场线上线下联动的大型直播活动。首场直播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视频方式参与。袁隆平表示,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9月8日光明日报)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安。5G新时代、技术大红海,农业仍然是立国立民之本。经济内循环也好、反粮食浪费也罢,有乘风破浪的现代农业,才有行稳致远的经济社会。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先生,为何仍在振臂高呼年轻人加入“务农”的队伍?说到底,还是因为“无农不稳”的理念,在今天的中国,有着更为硬核的价值。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窥视中国三农生态的窗口。尤其在后疫情时期,如何让弱质农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产业化之梦,离不开政策帮扶、少不了平台赋能,最不可或缺的,是热爱并投身三农事业的一代代年轻人。

  中国自古有“岁稔年丰”、“强本节用”的传统。时节不居,岁月如流。袁隆平号召年轻人投入现代农业研究,说白了,还是因为农业仍未走进年轻人视野里的“高光时刻”。年轻人为何不愿意从事农业?一是“苦”,二是“土”。最终,“希望的田野”反倒成为“中老年人的田园”。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仅以供应链和销售端的变化为例:比如今年2月以来,拼多多通过抗疫助农专区和“市县长直播”活动,累计售出农(副)产品23.8亿斤,帮扶农户超过85万户。手机成了“新农具” ,流量就是“新农资”,直播也是“新农活”。从土味山货到网红尖货,可能只是一条信息通道的距离。

  央视新闻报道过31岁王秀梅的故事:回乡创业的王秀梅,拿着平台捐助的52万元启动资金,联合51户种植贫困户,参与多多农园,组成了寻梦农园绞股蓝合作社。他们是农民,生产绞股蓝;他们也是股东,分享合作社的商业收益。王秀梅的网店,一度成为养生茶类目好评榜的首位。山东济宁的周晴晴原本是一名工作在北京的城市“白领”,回到老家当起了“菌二代”;河南小伙杨文超,郑州大学毕业后回家种起了红薯……每个小小的支点,都能撬动大农业的明天。事实上,互联网对农业的改变,并不比赋能工业化的动静小。

  从打工族到“新农人”,沧海桑田的历史总是在每一轮嬗变中转身。现代农业之时髦与创新、现代农村之辽阔与潜能,早就摆脱了“土”与“苦”的悲怆印记。在每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销售数据,更见证着传统农业被AI、5G和物联网重塑的历程。从袁隆平之问到袁隆平之愿,中国农业需要无数的科学家诗意望天,亦需要更多活力青年踏实行走在生机勃然的土地之上。(邓海建)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