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戒尺究竟该不该重回课堂? 观点交锋-长白时评 曹淑杰 278196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时评:戒尺究竟该不该重回课堂? 观点交锋-长白时评 曹淑杰 278196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时评:戒尺究竟该不该重回课堂?
2018-12-1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近日,江苏常州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如何进行合法、合理、合规的惩戒,一直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人民日报》 12月13日 05 版)

  在校学习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老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下一代可用之才。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管教学生而与学生、家长产出矛盾,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个问题,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惩罚?

  我认为是需要的。在过去十几年里,赏识教育逐步成为了教育的主流,这种教育方式温和而有效,确实能让学生积极进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用赏识教育解决的。我们仔细想想自己的学生生涯,是不是总有一些特别的学生,没有自觉性,家长管不了,老师管不了,上课习惯不好,作业又不能按时完成,更不谈行为礼仪,对谁都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老师来软的,轻言细语的教导,换来的是他一次比一次的嚣张甚至自豪;来硬的,老师又有所顾忌,时间一长,学生知道别人拿他没办法,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

  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里提到过戒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见,以前学堂,先生的戒尺就是调皮学生心中的忌惮。诚然,在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当然不能用伤害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但是如何能让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对老师保持敬畏呢?这就肯定离不开惩罚,也就是古时候的戒尺。

  当然,凡是都有两面,不光有“问题”学生,这些年爆出的“问题”老师也不在少数,《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如何做到“手握戒尺不逾矩”才是当前教育工作需要思考的。

  阳光下的惩罚,能让学生明白老师有惩罚他的权力,所以学生在犯错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顾虑,被惩罚后重犯的几率就会小很多。有了被认可的惩罚方式,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少了些忌惮,不会对有些不能管的学生放任自流,也不会因为情急中的错误惩罚而伤害孩子的身心。当全社会都认可了惩罚方式后,有些娇宠孩子的家长也不会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惩罚而与老师、学校发生矛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接受惩罚后,会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进一步明辨是非,形成健康的人格。

  其实,教育的本质在于引正,而不是在于罚与不罚,对于教育过程中的惩罚问题,学校和老师真正要做到手中有戒,心中有尺。(作者 艾桐)


编辑:曹淑杰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