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主办,省土肥总站承办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与监测工作座谈会在我省召开。据悉,我省黑土区耕地面积达0.69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5%,占东北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24.82%。会议现场观摩了公主岭市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示范区以及梨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交流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集成和监测工作经验,研讨了黑土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式,安排部署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有关工作。(6月10日吉林日报报道)
黑土地是生活在我省这片土地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根基,是大自然恩赐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藏,是最珍贵的土壤资源。从地区生态安全的现实要求来看,黑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农、林、水、生物环境和资源,与广袤的长白山区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我省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我国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唯一的黑土区,而吉林省居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素有“黑土地之乡”的美誉,优越的耕作条件使吉林省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多年来,我省黑土地像一个身患重病的老母亲,她在向当代人痛苦地呻吟着、呐喊着,她面临着面积减少、被污染、质量下降和水土流失等多方面的问题。据有关科研部门检测,“东北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至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至30厘米,而且还在以每年0.3至1厘米的速度流失。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和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逐渐板结硬化,对水、肥、气、热的储存、调控和转化能力明显减弱。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7.00%,其中重金属超标、白色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
省委省政府制定黑土地保护治理决策,推进黑土地保护综合治理。2014年起,我省启动实施“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按照“由点扩面、先易后难,整合项目、综合治理”的原则,多部门协同作战,整合项目资源,实行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23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200万亩,推广秸秆腐熟剂27万亩,增施有机肥60万亩,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1.06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项目同步推进。
2015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吉林代表团审议时,详细询问了黑土地保护情况。7月16日至18日,总书记在吉林省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黑土地土质肥沃,是吉林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开展黑土地保护行动,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2015年,我省制定《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对黑土地保护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部署。以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为契机,探索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据报道,2015年,我省以榆树市、公主岭市、农安县和松原市宁江区等4个“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市、区)为突破口,按照“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有机质、保水保肥、种植养地作物、调控土壤养分”的技术路线,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深松、养分调控、粮豆轮作及耕地质量监测等技术。2016年,实施试点保护面积40万亩,实施秸秆还田26.37万亩,增施有机肥27.35万亩,养分调控6.57万亩,玉米大豆轮作9.82万亩,深松面积10.3万亩,建立40个耕地质量监测站,深入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
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还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
制定黑土地保护条例,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立法任务。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于平说,《条例》出台填补了立法空白、强化了黑土地保护力度,是一项创制性地方立法,吉林省成为第一个出台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省份。
从今年7月1日起,《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开始实施。我们深信,通过全社会提高保护黑土地的执法意识,将形成一个人人爱护、保护黑土地的舆论氛围,为加快建成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国家商品粮基地而努力。(贵言)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