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吉林,自明年起将对秸秆覆盖还田耕作作业实行补贴,每亩补贴的标准为30元。10月7日,澎湃新闻网作出报道说,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财政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实施意见》,要求2019年—2025年,对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作业进行补贴,对达到检查验收质量标准的项目实施面积,按标准核发资金。
吉林省两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实施意见》,既明确了耕作要求、实施主体、作业地块等补贴要求,又明确了补贴范围、补贴对象、补贴方式等补贴内容,还明确了监测单位、选点监测、参与人员等补贴监测,可谓具体可行。比如:对采取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或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方式给予作业补贴,不能笼统规定,更不能随意确定,必须符合以下四点要求:
一是采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的,出苗后地表秸秆平均覆盖率不低于30%;二是采用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的,出苗后田间留置的留茬平均高度不低于40厘米(含免耕播种机作业正常刮倒);三是田间不得有秸秆焚烧和燎叶;四是春季播种前不得有土壤耕作(农机深松除外)。这四点要求,属于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资格获得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而确保田间没有秸秆焚烧和燎叶,则是一个刚性规定。禁烧规定纵有十条八条,不如将“不得有秸秆焚烧和燎叶”纳入享受补贴要求之中管用。这确实是一个好政策。好就好在有了引导作用、制约作用、激励作用,完全可以调动农民禁烧积极性。
禁烧,在农村而言是一项比较难以全面推进的工作。多年来,很多地方不断下达“禁烧令”,包括“查、堵、截、撵、追”,也包括“四看死守、冒烟就罚、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从紧管制”。不过,禁烧现象还是没能从根本上杜绝。每到秋冬交替季节,一些田间总是有火点登场,漫天的烟霾直接污染了大气,也呛得人们直捂鼻子,身心健康显然受到了伤害。可见,禁烧的话题年年不轻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破解。吉林省出台《关于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实施意见》,将禁烧融入其间,想必会有一定的效果。
认真把握对采取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或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方式给予作业补贴的四点要求,关键在于精准核定补贴对象,即:补贴范围内的农机作业者或接受作业服务的耕地承包经营者,应一个不少地兜上来,一个不少地落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收到实际效果。而坚持采取“先干后补”的方式进行补贴,更是一种“先干后得”的好办法,可严防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当然,在作业对象所在村公示7日无异议后,确定最终补贴面积、补贴对象结果,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兑付,不以现金形式发放,也彰显出公平性。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财政厅要求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要认真抓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果监测工作,保持监测点分布及数量不变。县农机主管部门要重点把握实施效果连续性、监测数据准确性和选取地点代表性三个方面,组织好本地开展监测工作,并邀请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有实践经验的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提高准确性和权威性,为全省不断扩大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提供科学依据。如此明确责任,对于保证《关于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实施意见》落地效果,只有好处而无坏处。
属于中期规划和工作方案的《关于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实施意见》,具有阶段性、递进性、扩展性特点。通过7年的努力,持续解决“生态耕作”“绿色增长”这些关乎振兴乡村战略普遍实施的大问题,吉林省已先行一步,势在必夺。吉林的这些好政策体现在补贴秸秆还田有利禁烧,有利农户。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注重“绿色增长”,是中国广大农村的根本出路。(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