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能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39654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能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396545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能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2021-06-2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东北,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推广,让黑土地焕发生机。“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地更有劲儿了。”吉林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常亚宾算了一笔账,用了这项技术,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500余公斤。

  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是保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实施的务实之举,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认识。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如何理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转为实际行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也因此,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针政策更加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落实务实举措。我们常说,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政策是依靠,重在落实,尤其是创造性地落实,才能使粮食安全有保证。建国七十多年来,我们靠落实党中央制定的粮食安全政策,端稳了自己的饭碗,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资源临近承载极限,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脆弱。唯有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保护性耕作提升耕地质量,打造绿色农业,方能让过度透支的耕地喘口气、歇歇脚,使粮食生产摆脱资源瓶颈制约,走上稳产高产优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持续发力且务实。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是当前问题,更是长远问题。换言之,中国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视。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沈阳应用生态所、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农机生产企业,通力合作,突破瓶颈、攻克难关,创造了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即在东北地区秸秆全量覆盖地表还田,免耕播种,达到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耕作、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今年3月,吉林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长春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用好养好黑土地资源政治责任的创新之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耕地保护,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落实好政策,盯住关键点,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痛点、堵点,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久泰平)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