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十大模式”彰显“吉林智慧”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41376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黑土地保护“十大模式”彰显“吉林智慧”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41376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黑土地保护“十大模式”彰显“吉林智慧”
2021-07-2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据中国吉林网报道,吉林的“黑土地”有着独特的魅力,这里位于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地带,全省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6900万亩,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长期以来,吉林省对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也在持续进行中,探索出了最适合这块黑土地的“十大模式”。保卫黑土地,筑牢大粮仓,对于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这里,有着自己的“底色”,更有自己的“底气”!

  吉林省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近年来,吉林省认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抓手,从吉林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出了最适合这块黑土地的“十大模式”,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吉林智慧”。

  纵观吉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十大模式”,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务实管用“接地气”,可复制易操作科学有效,也因此在推广过程中更有“底气”,更容易让农民接受,彰显“吉林智慧”。

  尊重规律,“梨树模式”应运而生。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的“梨树模式”,核心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实在说,“梨树模式”是探索出来的,也是现实“逼”出来的。这个“逼”的过程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破解黑土区耕地透支与保粮食增产和安全的现实矛盾。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资源。但由于过度施用化肥求增产,使黑土区耕地长期透支。一边是农民“不下肥是真不得粮”,一边是耕地板结,土壤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正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一种适合黑土地的新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梨树应运而生。接地气的“梨树模式”,为持续发挥黑土地优势,真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探索出一条光明的路子。

  因地制宜,科学探索更多模式。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并非照搬照抄“梨树模式”,而是要挖掘“梨树模式”的科学内涵和科学方法,从中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由此举一反三,在更广范围推广时更加注重因地制宜,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这才是推广“梨树模式”最关键的地方。吉林省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推广上,就特别强调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就吉林全省而言,资源禀赋不一、气候条件不同,各地采取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梨树县实施免少耕技术时,公主岭市则针对当地的黄黏性土壤探索了秸秆深翻技术。秋季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覆盖地表,采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翻转犁进行深翻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不仅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质,还缓解了土地板结。在因地制宜的思想指导下,目前吉林省已经初步构建了“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土培肥”的黑土地保护路径,探索形成秸秆条带覆盖还田、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秸秆高留茬宽窄行休闲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十大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全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2800余万亩。

  就地取材,融合“黑科技”与“土办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十大模式”,都是围绕着耕地做文章,这“十大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以秸秆利用为导向,深入研究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向秸秆资源要效益。专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土壤有机质“量减质降”是黑土地肥力退化的主导内因。而有机碳是有机质的核心物质,增碳培肥是提高有机质数量与质量,实现地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因而,吉林省围绕玉米秸秆还田,持续探索黑土地保护技术措施,就地取材,秸秆还田,用“黑科技”“土办法”搞出了大名堂。省农科院基于多年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适合于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区域的秸秆全量直接还田耕作技术体系。同时还为约130个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支撑,破解了一系列秸秆全量还田过程中汇总的难题,实现了秸秆还田当季腐解,保证土壤肥力有机质显著提升,玉米产量增产10%,使土地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实践表明,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在吉林省逐渐推广应用,为阻止有机质碳含量的下降,保护黑土地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推行“十大模式”,走出了一条开发与保护并举的黑土地治本之策,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工程,也是需要始终探索、不断创新、必须抓好的民心工程。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政策和科技的威力,坚持保护与利用结合,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就一定能够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久泰平)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