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又迎丰收年背后的逻辑与智慧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45237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又迎丰收年背后的逻辑与智慧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45237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又迎丰收年背后的逻辑与智慧
2021-09-2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9月22日 《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发报道《吉林又迎丰收年》,报道称,吉林省已连续8年粮食总产量超过700亿斤,今年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全省各地将陆续进入繁忙的收获期。黑土地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丰收喜悦背后有着可圈可点的逻辑与智慧。

  高位推动强化服务,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同志每年都对粮食生产作出批示、提出要求,省委常委会研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高位部署推动工作落实,确保粮食安全。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指导服务,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集成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综合落实各种各类惠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为确保粮食持续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释放潜力。近年来,吉林省认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抓手,从吉林实际出发,大力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加强黑土形成、退化、流失等方面机理研究,推动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等措施结合,积极探索出了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并由此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保护,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十大模式”。目前吉林省已经初步构建了“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土培肥”的黑土地保护路径,探索形成秸秆条带覆盖还田、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秸秆高留茬宽窄行休闲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十大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全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2800余万亩,从产业角度有效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

  持续推进装备升级,综合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吉林省在实践探索中更是尝到了“土地是基础,农机是利器”的甜头。近年来,吉林省将保护性耕作确定为黑土地保护首推重大技术,与中科院、中国农大等院校合作,在梨树县建立研发试验基地,制定全国首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并作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推广县数从最初的15个增加到2020年的46个,面积从215万亩扩大到1852万亩。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相配套,吉林省推动研发全国第一台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农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是助推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突破口。着眼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省大面积启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推动了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为促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农业合作化道路,创新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考察吉林时提出,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吉林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实践中,大胆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目前,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14.6万户;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4万户,农户入社率达到41%;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5万人次。农业合作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农业合作化道路,通过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助于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吉林省今年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扛起“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又一重要成果。有理由相信,在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吉林省将进一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引领全国黑土地保护、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中体现吉林担当、实现吉林突破、展现吉林作为。(久泰平)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