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全省已记录到的鸟类达3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27种,国家二级保护74种。2022年,全省监测发现中华秋沙鸭总数600余只,比2018年繁殖种群增长近300只。白鹤每年春秋两季在吉林停歇觅食数量平均在2000多只,占世界现有种群数量的一半以上。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类是用翅膀来投票的。哪里生态好,它们就飞向哪里、栖息在哪里。生态环境越“美”,珍稀鸟类的生存空间就越大,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野生鸟类持续回升,见证吉林在生态改善上下的真功。
扬优势,下功夫保护生态环境。吉林省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是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濒危物种重要迁徙繁殖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只是珍稀鸟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要让珍稀鸟类长久地住下来,还必须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实施系统治理,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减少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损害,给珍稀鸟类打造一个繁衍生息“安乐窝”,使自然优势转化为生态文明优势,让人与自然共生,让诗意栖居走进现实。
抓关键,依法实施最有效保护。依法实施候鸟保护,吉林做得早也比较实。1996年吉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吉林省五年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决定》,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全省范围内的全面禁猎。2021年4月,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印发了《关于发布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的通告》,填补了在禁用猎捕工具和猎捕方法上配套规定的空白。既注重立法,更抓实执法,组织多部门联合在全省常态化开展保护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鸟类的保护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全省野生鸟类物种数量持续回升。
多举措,全力做好保护大文章。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实施林草湿连通工程,通过生态修复,不断扩大候鸟栖息繁殖活动区域,持续改善鸟类生存环境,为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持续增长提供基础。近五年来,吉林省累计投入1686万元用于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累计救护野生动物和鸟类共273种、24500余只。2022年,吉林省首次启动了迁徙水鸟同步调查。在全省共选择99个样区,布设290个样点,基本实现了全省迁徙水鸟分布区域全覆盖,这为有效开展候鸟栖息生境保护、野外监测巡护、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保护政策制定和保护工程实施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将每年4月22日至28日确定为吉林省的“爱鸟周”,自1983年开始每年开展“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同时开展一系列交流与合作活动,推进了候鸟保护事业的发展进程。
呵护珍稀鸟类齐飞的生态之美,关乎自然环境,更关乎人类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高度,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第一位,在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监管执法的同时,更多地争取国家支持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形成更强大的保护机制,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凝聚更多智慧,贡献更多吉林的力量。(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