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做强“农业芯” 端稳“中国碗”更有底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罗丹 37276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做强“农业芯” 端稳“中国碗”更有底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罗丹 372762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做强“农业芯” 端稳“中国碗”更有底
2023-05-25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种业大省,农业种质资源丰富,育种创新基础良好,品种选育成果丰硕。为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府下发《吉林省种业振兴工程建设方案(2022-2035)》,为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目标奠定种业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以吉林省为例,全省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超过700亿斤,2022年达到816.16亿斤,稳居全国第五位;粮食单产940.52斤/亩,位列全国第三位,居全国前十名产粮大省第一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种子在粮食增产中贡献率达到45%以上。作为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支撑因素,种业必须抓住机遇实施振兴行动,加快培育推广更多高产高效、优质绿色、适宜机收的优良新品种,助力全省“千亿斤粮食”生产目标实现。

  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但突破“卡脖子”难题仍需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国际领先,农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但种业发展不少“卡脖子”难题仍存在。只有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才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打好种业翻身仗,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早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作为农业大省、种业大省,吉林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并强力组织种业攻关。以玉米种子为例,经过多年努力,吉林省鸿翔种业的“翔玉998”品种2017年取代了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这一品种被原农业部评为北方玉米主导品种,并于2019年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吉林做强“农业芯”,又将有新的“大手笔”。根据方案,分别确定了到2025年、2030年、2035年的发展目标。其中,到2035年,累计创制优异种质资源500个以上,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20万亩,累计研发出突破性新品种200个以上,自主品种占比达到90%以上;1家以上玉米种业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0强,2家进入全国50强,种业为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50%以上。重点建设“2平台、3中心、4基地”。“2平台”即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北方粳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3中心”为鸿翔种业科创中心、先正达春玉米研发中心、东北地理所人工智能育种研究中心,“4基地”是洮南市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公主岭市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抚松县国家级区域性人参良种繁育基地、南繁及省级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

  “大手笔”运作有支撑,吉林“农业芯”前景广阔。项目以省内外优势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以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为建设主体,以企业化机制运行,聚集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加大种质资源创新开发利用,加强关键育种核心技术攻关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扶优做强种业企业。种质资源创新平台建成后,能够达到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保存种质资源40万份,满足今后50年资源创制、基础研究等方面重大需求。生物育种研发中心建成后,可以有效开展基因编辑和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速度,大大缩短与发达国家“生物育种+信息化”差距。种业创新生产基地建成后,极大提高种业企业在省内繁种供种能力,降低省外制种风险,对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推进种业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艰辛历程。加快种业振兴步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吉林的智慧和力量。(久泰平)

编辑:罗丹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