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坚持“沉下去”造地增粮 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730416
【地评线】长白时评:坚持“沉下去”造地增粮 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73041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坚持“沉下去”造地增粮 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2023-06-0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力推进中央和省委部署在全省自然资源领域落地落实,大兴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搞调研,坚持“沉下去”奋力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并从“提升政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沉下去”做好造地增粮这篇大文章,就是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熟练运用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水平,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国之大者”。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说过,“改造1亿亩盐碱地种水稻,每年能多养活8000多万人口”。如果能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时提高土地增量,将显著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属于典型的苏打盐碱地,也是最难治理的盐碱地类型之一。如何综合利用好盐碱地,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对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行调研。

  调查研究要“涉深水”“破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沉下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问题才能“浮上来”。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切切实实解决问题的方案,推动在“解题”上见实效。多年来,数十家科研技术团队在吉林省西部进行了长期的土壤改良和种植实验,从施用改良剂和有机物料、改进耕作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等方面不断探索,全力做好造地增粮这篇大文章,为吉林省西部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积累了经验,储备了较为稳定成熟的治理技术。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大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通过推广采用良技、良种、良法、良机,使盐碱地荒废地变成了规整的水稻田。

  在以学增智中提高能力水平。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是我们党历次开展主题教育的一贯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增长的智慧最终要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践能力,不断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主题教育中,吉林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调研,总结好政策和好技术,为西部盐碱地改良增加“底气”。将在大安市等县(市)建立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基地,继续引入技术团队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比武打擂”,进行实验示范。召开盐碱地改良论坛,举办多种形式的现场会,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还将吸纳众多盐碱地耕耘者多开“英雄会”,同行之间多交流,共同提高。特别重视和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机构,借鉴大安盐碱地研究院等做法,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汇集多家科研团队、多层次科研人员合力攻关。这些措施的推广,由点及面,久久为功,有效推动盐碱地治理技术的不断形成和推广应用。

  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实践也没有止境。以学增智,重要的是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久泰平)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