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人民日报》在转载《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作出的综合报道说,3月15日,国家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表示,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这释放出一种强化技工教育,造就适应实现现代化宏大目标需要,具有大国工匠精神技术工人队伍的重要信号,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格外重视。
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这是一个务实接地气的年度发展预期目标,非常符合人民群众的心愿。“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这个直接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目标任务纳入其中,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亿万国人,尤其是对亿万青年朋友就业的高度重视。作为中国就业温度,2017年新城镇就业形势会有明显改变,城镇新增就业超千万,可谓是了不起的事情。就业形势好,无疑是国家发展好的必然结果。而国家发展好,就业形势必然会越来越好。
解决人口数量大国就业问题,不只是找工作岗位那么简单,那么肤浅。重要的是所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尤其是从业的青年朋友,要具有大国工匠精神,至少在包括技能提高、创新发展在内的劳动素养方面,应该更具有知识力量、技术力量、创造力量的储备和支撑,做一个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德技双佳”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推动者,用行动和实力当好国家的主人,让振兴发展的中国健步走向世界。这需要决心,需要坚定信仰和意志,更需要言行一致,脚踏实地,奋斗不止,实干蛮拼。
当然,谁也不是生来就是大国工匠。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做对家与国有用的人,就必须去学习,去接受教育,去经受锻炼,以此保证劳动素养的不断提高。中国发展速度是否适当,中国发展质量是否有升,关键取决于从业者既要做到爱岗敬业,又要做到刻苦钻研;既要成为行家里手,又要成为技术骨干;既要靠自觉克难进取,又要靠自觉创新发展。这些基本要素对于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系统、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可谓极其重要,缺一不可。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是共和国的呼唤,这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呼唤。青年朋友应积极行动起来,主动适应呼唤,肩负起家与国走向更加美好明天的重任,不辱使命。
因此,我们的正确选择莫过于贯彻落实好《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通过办实办好办活办强各级各类技工教育,为广大青年朋友的劳动素养提升创造条件,提供保证。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委员,曾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发言时指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另外,有关部门早在10年前,就曾针对全国60家企业作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比重仅占0.1%,技师和高级技工,也仅各占1.1%和6.1%。这些比例低得可怜。一个人口大国,高级技工所占比例如此之低,缺口如此之大,这大大的差距令人难以接受。这倒逼我们奋起直追,不能再落后了。堵缺口,补短板,亟待发展技工教育。读技工院校,可以学知识、学技术,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同时,也有利于厚植大国工匠精神。(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