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省政府的表彰大会上,几位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被授予“江苏工匠”的荣誉称号,还奖励了30~50万的奖金。据了解,他们都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靠一双巧手和艰苦的训练,在世界级大赛上获得了大奖。尤其是宋彪,作为“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19岁的他不仅获得“江苏大工匠”称号,还被评定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奖金额达到了80万元。(1月8日 环球网)
“19岁”、“80万”、“副高级职称”、“技能工匠”......当这些鲜明的标签如此罕见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其引发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其背后传递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人才体制机制壁垒、注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认可,无疑具有标签意义,也给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成长描绘了大有可为的靓丽蓝图。
不可否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并不被广泛看好。青年学子升入高中考上大学,一直是一条约定俗成的成才之路。选择职业教育,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无奈之举。背后可能折射着学习成绩差、延缓就业压力、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等现实困境。职教毕业生也普遍面临着薪酬待遇上的不具优势与社会价值认可的先天弱势,以致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许多技工急于脱离“工人队伍”。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共同支撑。物质上,体现在薪酬待遇、福利补贴等方面,需要满足一定程度的物质期许,为生而为人提供起码的衣食住行服务。精神上,则体现在社会共识对职业的认可度,包括社会重视程度、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激励机制等精神奖励。唯有两个层面协同推进、有效弥补,人才的创造热情、奉献情怀、开拓意识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时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证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正确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当前,我国制造行业发展正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在世界范围看还存在迎头赶上的广阔空间。这背后就倒逼我们奋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产业的发展靠人才。江苏省以80万和副高职称奖励19岁技能工匠,这是时下我国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储备先进制造业青年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这些奖励,既是对优秀技能人才的高度认可,又是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入改革的诚挚呼唤。在人人都可以绽放华丽生命乐章的新时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就必须积极做好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福利保障等一系列配套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工匠脱颖而出、开花结果。(汪东旭)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