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别以厚重换轻薄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58852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别以厚重换轻薄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58852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别以厚重换轻薄
2018-01-29 来源: 吉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的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它以黄河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斗决心,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但最近,一段《黄河大合唱》视频居然被贴上了“搞笑”的标签在网络流传。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曾被搬上电视荧幕。(1月28日 央广网)

  一首《保卫黄河》,曾经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听者为之澎湃。但在当下的一些娱乐节目中,竟被多种形式恶搞,美其名曰,传统形式的歌曲听着让人提不起兴趣,并以创新、包装等为恶搞《黄河大合唱》等辩护。殊不知,拿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厚重,换来一时肤浅的欢愉,实在有些轻薄和无知。

  恶搞《保卫黄河》,并不是今日才开始的,早在几年前,一些学校、企业,甚至媒体,就开始了恶搞风,除了所谓的以创新名义弘扬爱国歌曲这点少得可怜的外衣之外,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收视率和吸引眼球。有的点评嘉宾还口无遮拦地为这种恶搞点赞叫好“没什么不可以调侃的,非常好玩”,当把好玩作为唯一目的,恶搞《黄河大合唱》,就变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敬畏感掉了一地。

  《黄河大合唱》产生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清晰和不可辩驳的。但是,因为时间原因,年轻一代人与这类歌曲有着不可否认的时代感差距。因差距而不熟悉,因不熟悉而产生疏离感、无畏感、戏谑感,就可能是非常自然的事。在一切可以挑战,一切可以调侃的解构主义影响下,《黄河大合唱》也很难逃脱被解构的命运。

  《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并非个例,被恶搞也绝非一两次。那些被歪曲的革命先烈形象、雷锋等,或者凡战争英雄篇,非得来一段传奇或者感情戏,加之综艺娱乐节目的推动迎合恶俗风,不能说不与社会土壤有关,在解构主义的推动下大有推波助澜的架势。

  近些年来,尽管对恶俗、丑化、歪曲的恶搞风进行了整治,但难抵一些媒体自身利益高于一切,在明星效应、自我中心的作用下,恶搞之风不小。《黄河大合唱》虽然只是一首歌曲,但被恶搞却折射出的是文化领域中妄自菲薄、自我歪曲的事实。

  面对恶搞之风,光有气愤是不够的。恶搞《黄河大合唱》等行为,不光在民族感情上,从著作权法等法律角度,也很难以容忍这些恶搞行为,著作权拥有者有权拒绝对作品进行歪曲、篡改、丑化等,作为继承者,冼妮娜、张安东等完全可以对这些歪曲丑化者提起诉讼。诉讼时间可能很长,但足以对这些歪曲者形成震慑,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

  十九大报告强调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着力培养“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很显然,对恶搞《黄河大合唱》一类的恶搞行为,完全与之南辕北辙。忘记本来,迷失自我,换取轻薄一笑,最后只能被人嘲讽。

  保卫黄河,彼时的民族有危机感。恶搞《保卫黄河》,此时的你我可有文化危机感和文化自觉性呢?(张立)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