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而不问”也是“形式主义”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60323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慰而不问”也是“形式主义”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603231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慰而不问”也是“形式主义”
2018-02-24 来源: 吉网

  肩扛一袋米,手拎一桶油,献上慰问金……春节前,基层干部往往都要集中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这本是了解群众需求的好机会,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干部下去慰问时,只是为了与慰问对象拍个照,刷一刷亲民形象,连多拉几句家常都不愿。(2月22日《半月谈》)

  每年春节前后,各地基层干部都会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在为困难群众送上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新春的祝福。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这个“规定动作”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因为通过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基层干部不仅可以倾听民声民意,拉近干群关系,还可以提高基层干部的亲民指数,树立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但问题是,部分基层干部却将走访慰问的“好经”给念“歪”了。

  一些基层干部所谓的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缺乏对困难群众起码的真诚,人到心未到。他们除了给困难群众送上米、油、慰问金等物品之外,就找不出更多和贫困群众的共同话语了。就算他们真的能够坐下来和困难群众聊会天,内容也是无比的干瘪,当仅有的几句:“家里有几口人?”“生活还有些什么困难?”“给你送上一点米和油,祝你新春愉快”之类的客套寒暄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尴尬的沉默和想要赶紧逃离的冲动了。基层干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慰而不问”的现象,表面上看是基层干部得了“失语症”,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基层干部的工作还不够接地气,形式主义的作风顽疾还要进一步的消除。

  有趣的是,虽然,部分基层干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奉行“慰而不问”的原则,缺乏真心诚意,但是他们却热衷于和困难群众拍照合影。尤其是,当他们给困难群众送上生活用品,慰问红包,或者和困难群众握手寒暄的时候,他们总能露出最真诚的笑容,摆出最得体的姿势。而与之相反的是,照片中的困难群众,却显得有些木讷和茫然,甚至有几分惊慌失措。春节前后给困难群众“送温暖”,就这样在形式主义的扭曲下,变成了令人作呕的“秀亲民”。

  如果基层干部慰问困难群众,仅仅是为了刷一刷存在感,凸显一下自己的亲民形象,亦或者是为了拍照交差,留下所谓的“工作痕迹”,那么,这样的走访慰问不要也罢。因为,当困难群众觉得自己如同是“拍照道具”一般的时候,走访慰问也就丢了亲民温度,同时,也丢了群众口碑。或许,困难群众出于“拿人手短”的顾虑,在基层干部走访慰问时说些逢场作戏的感谢之语,但是当基层干部离开他们家门的那一刻,他们心中恐怕会给基层干部的作风打一个大大的“差评”。

  群众工作从来都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一旦走访慰问缺乏了真心诚意,又怎么能够受到群众的认可呢?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在自媒体时代,网民都信奉“有图有真相”,只要自己会“晒图”,就能很好地刻画出自己勤政爱民的好形象。这一招,或许前些年还有效,可是近年来,网友们经过多次网络反转新闻的打脸和洗礼之后,已经不再是“图样图森破”的“吃瓜群众”了。

  因此,笔者在此,还是奉劝基层干部走访慰问时,还请多些真情实意,将暖心之举真实地变为亲民之行。另一方面,群众也要增强自己的监督意识,对于那些把走访慰问当作“秀场”的干部,要敢于批评和举报。毕竟走访慰问不是简单的寒暄两句,也不是送两袋大米一桶油,只有基层干部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听民意,解民困,才能将真情为民,化为民众的点赞。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