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走调”源于政绩观走偏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63938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调研“走调”源于政绩观走偏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63938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调研“走调”源于政绩观走偏
2018-04-18 来源: 吉网

  近些年,一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习惯先发通知或打招呼,要下面做好准备,包括调研的时间、路线、对象及食宿安排等。有的未曾调研先定调,示意下面“按图索骥”,寻找与之相符的依据作为佐证。有的情况未明乱定调,尤其是看了经过精心包装的“典型”、粉饰的“现场”,便大加肯定和赞赏,要求推广这里的“做法”与“经验”。也有的明知看到、听到的有假,却不愿点破,甘愿被牵着鼻子走。(4月18日《人民日报》)

  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基层真实的情况,倾听群众发自内心的声音,从而矫正政策执行中路线跑偏、用力过猛的情况,确保政策制定更加精准、执行更加有力,更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然而,以先定调后“按图索骥”、看“盆景”不看“实景”为表征的调研乱象,却违背了调研的本意,也看不到真实的基层情况,更会遭致干部群众的反对。

  调研“走调”,折射作风不实。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深入基层捉“活鱼”、解剖“麻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调研看作是一种任务,而非一种职责和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源于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坐在办公室思考问题、制定决策,缺乏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责任和担当,甚至出现“拍脑袋”决策等情况,出台政策的精准性不足、科学性不强,个别文件甚至因为水土不服而废止搁浅。

  事实上,调研“跑调”的出现,表面看在于基层为突显政绩、赢得信任和获取上面项目资金支持的唯上观念,但根源却在上级政绩观走偏。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在上级乐于打造“样板”、着力突出“创新”、热衷包装“典型”的政绩观驱使下,下级不得不在整理“经验”“做法”“现场”上着墨过多。而这样的着墨,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更会挤占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无裨益。

  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例子:有位主政一方的领导同志走马上任后,针对涉及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作了一系列批示,并立说立行督促有关方面整改,一些治理难题和顽症得到了有效解决,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据知情人透露,这些问题之所以能“一抓一个准”,得益于这位领导同志经常性“微服私访”。这种丢掉“繁文缛节”、一竿子插到底的调研作风,无疑值得推广和学习。

  时下,经济社会处于频繁改革变动期。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可能潜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不打招呼深入一线的调研,可以获悉最准确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能赢得群众支持点赞的政策方案,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迈步前行、开拓进取。(汪东旭)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