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中阿合作走进新时代展示新作为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68732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风景这边独好:中阿合作走进新时代展示新作为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68732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风景这边独好:中阿合作走进新时代展示新作为
2018-07-12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备受瞩目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7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宣布,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今后中阿合作、繁荣发展的总基调,必将在全世界唱响。

  就此,新华网7月11日作出报道说,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盘点四年来双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围绕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提出四点建议,为促进中东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无论是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都可谓是高瞻远瞩、真诚务实,为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注入进了强劲动力,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绘就除了美好蓝图。

  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这是中阿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务实、越来越落地的核心内涵、核心精神。在其鞭策、鼓舞下,中阿合作走进了新时代,展示出了新作为,其前景灿烂可期。而此次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的成功举办,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更加明确了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根本方向、根本道路、根本目标和根本措施,亦可谓具有务实性、创新性、推动性和普惠性。

  中阿关系极具传统性,也极具现代性。说传统,源远流长;话现代,与时偕行。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阿双方在古丝绸之路上“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并肩奋斗、患难与共,在各自国家建设事业中相互支持、互利合作,谱写了合作共赢的灿烂篇章。历史和实践证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中阿始终是互惠互利的好伙伴、同甘共苦的好兄弟。这是对中阿关系的高度概括,精当评价,准确定位。

  近四年来,习近平主席为中阿关系的全面、持续、长远、务实合作,不断指路定向、引领支持,不仅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以及所有的相关活动越办越好,而且中阿双方合作、互助共赢,以及造福各方行动也越做越实,日益见效。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阿拉伯各国的热烈响应,其建设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为中阿全方位合作注入进新的丰富内涵、新的动能动力。而这些闪光印记,都可以从习主席成功访问中东,埃及、沙特、摩洛哥、巴勒斯坦等国元首友好访华当中找得到,感受得到。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前行必然趋势。中阿关系的合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远离战争,追逐和平,决裂零和博弈,互信互助,彼此合作,共同发展,才能利人利己,促进地区乃至全球繁荣起来,幸福起来,安宁起来。比如:截至2017年,中阿贸易额达到近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9%。每周150个客运航班和45个货运航班往返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欣欣向荣的合作痕迹不时地见证,继续弘扬丝路精神,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阿关系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带一路”的倡议、建设和务实合作,全面推动中阿合作开辟新的局面。目前,中国已同9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同5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产能合作文件,而阿盟外长理事会更是通过决议表达阿拉伯国家集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政治意愿。走进新时代的中阿合作,开局好,进展好,趋势好。7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签署的《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无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宣言为双方未来进一步深化合作、互助双赢再一次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希望。

  中方愿同阿方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做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点建议。四点建议以增进战略互信为前提,以实现复兴梦想为目标,以实现互利共赢为原则,以促进包容互鉴为举措,勾勒出中阿合作锦绣前途,不仅体现出中方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所具有的坚韧性与惠及性,也体现出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中国能力和行动。

  中阿合作论坛在开展对话、加强合作方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已成事实。适应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论坛建设有新气象、新作为,也已成为中阿合作、共同发展行稳致远的显著标志。重互信、尚合作,重公平、尚平等,重和平、尚和谐,在各自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中携手同行,共同开创和平安宁、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中阿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