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俄关系新时代,世界光明将持续耀眼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89518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开启中俄关系新时代,世界光明将持续耀眼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89518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开启中俄关系新时代,世界光明将持续耀眼
2019-06-1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圆满、精彩结束6月5日至7日近三天时间的对俄罗斯联邦国事进行访问,并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8日上午回到北京。据中国青年网6月8日当天作出大报道,在此访行程结束之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情况,此访成果丰硕,具有里程碑意义。王毅表示,在中俄建交7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当口,习近平主席这次访俄之旅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习近平主席辗转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地,出席近20场活动,政经文相济,双多边兼顾,叙友谊、聚共识、促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对于此访,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认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对外交往中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在国际社会深得人心、广获支持。我们看到,在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深入规划两国全方位合作,引领中俄关系迈入新时代;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习近平主席精辟阐述可持续发展主张,推动国际合作踏上新征程。

  而此访也释放出来了明确信号,既增强了世界各国实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共识,又坚定了世界各国实行多边主义、自由贸易、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行动信心。这个明确的信号就是:中俄深化互信协作的共识牢不可破,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信念坚不可摧,任尔乱云飞渡、凭他风吹浪打,千磨万击还坚劲,为大国关系确立稳定性,为全球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国际社会增添正能量。此访重要成果就在于此,而非在于彼。“发挥元首引领作用,开启中俄关系新时代”“巩固政治互信优势,提升中俄协作水平”“弘扬睦邻友好传统,拉紧中俄利益纽带”“阐释发展合作主张,展现中国责任担当”,足以见证中俄关系在习近平主席访俄时间,得到了全面、全方位的巩固、深化和升华。

  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一道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顾历史总结经验,面向未来规划蓝图,中俄关系由此而进入新时代。比如:中俄两国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两国关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成为习近平主席此访最重要的政治成果。这为中俄建交后70年的稳健行进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注入进了不竭的动力,同时也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础。比如:习近平主席从战略维度和宏观角度把握中俄关系定位和未来发展,强调要以互信为基石,筑牢彼此战略依托;要深化利益交融,并肩实现同步振兴;要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世代友好基础;要更加担当有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这“四个要”的主张得到了普京总统的完全赞同,同时标志着中俄关系跨进了新时代。

  中俄关系之所以经过整整70年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扎实稳健发展的强劲势头,关键在于做到了三点。一是政治互信,二是互助共赢;三是负责担当。正如王毅所说,中俄已成功走出一条正确的大国、邻国相处之道,愈加成熟、稳定、坚韧,不断展现新气象新风貌,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当前,各国的堵点、痛点、难点比较多,而堵点、痛点、难点“三点”凸显,则集中在西方守成之国公然挑起毫无公平正义性、只有百害而无一利、损人不利己的贸易摩擦上,其热衷玩弄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和逆经济全球化等祸水四溢,人为地制造了人类灾难,不可饶恕,也必须采取全球秩序治理措施,要回公道打通“三点”,造福于各国人民。

  中俄建交70周年,已经从事实上说明,各国外交,世界发展,需要建立和推进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动辄猜疑、打压、围堵、对抗、拆台和失信。习近平主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是各方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他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大任务,系统阐述了加强国际发展合作的倡议主张,呼吁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普惠包容的幸福社会;三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要推动两者有效对接、协同增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机会。习近平主席的致辞引起各方热烈反响,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对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单打独斗行不通,各国必须携手应对。中国已经成为捍卫多边主义、国际规则和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我们应相向而行。开启中俄关系新时代,其引领、推动作用彰显。由此可见,世界光明将持续耀眼。(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