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弘扬文明新风,陋习必除须人人有作为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91704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乡村治理弘扬文明新风,陋习必除须人人有作为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91704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乡村治理弘扬文明新风,陋习必除须人人有作为
2019-07-12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这意味着乡村治理的“长枪短炮”已瞄准农村长期存在的旧俗陋习,全面、准确扣动扳机,直击“硬肋”和“痛点”。而清除有害于农村社会风气,加重家庭不必要负担等各种陈渣碎块,让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脱贫致富、追梦奔跑等社会主义新风尚走进千家万户,则成为乡村治理必须完成的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一项目标任务。

  7月7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在所作出的报道中曾指出,名目繁多的宴席、五花八门的礼金、节节攀升的彩礼……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农村地区因“穷讲究”,导致随礼返贫、因婚致贫屡见不鲜。热衷“穷讲究”,最终“讲究穷”,其乡风异变成了农民小康路上的沉重负担。农村旧俗陋习乱象横生愈演愈烈,可谓害人害己害后代,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引起重视和解决。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也必须向旧俗陋习开战,以利于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扶正祛邪,进一步纯洁乡风民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际上,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大量具体的“攻坚”目标任务,就在于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引导农民向善向上向好向强,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目前,农村风气败坏的主要表现,还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所点到的那些“硬肋”和“痛点”。即:婚丧大操大办,订婚收高额彩礼,摆酒席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孝老敬老养老不到位,封建迷信盛行,礼尚往来变异变味儿,人情债台高筑压力山大,等等。这些不良旧俗陋习的泛滥成灾,足以让乡村走回头路,走穷路和险路,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高悬法治利剑,依法依规坚决取缔。

  乡村治理的硬功夫,往往也在于拔出“穷根”,割除“毒瘤”,摧毁“愚核”。“穷讲究”变成“讲究穷”,这个“化学反应”很坑人,万万要不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古老风俗的世代延续,也是人口与家庭发展、人口与社会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成熟男女成家立业的幸福选择。如果一方以这些“世代延续”“必然要求”和“幸福选择”做筹码,非拿上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的天价彩礼,才能实现订婚结婚的那颗心愿,未免泄出了一股股铜臭味儿,即使一对新人走上婚礼殿堂,那也是强装笑脸,岂不知自己的内心深处早已虚弱了,其惆怅之感也会爬到脸上。父母那边呢,同样满脸挂出难解之愁容,也早已泪流不止。连自己的养老过河钱都搭上了,甚至伸手张嘴借钱舍掉了面子,最终里子也没有了,日后的生活该怎么过,恐难破解。

  养老问题在农村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些年迈多病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家人和孩子们的亲情照料。然而,很多这样的老人几乎处于难以享受到那些本该有的亲情服务。原因自然很多,主要是孩子多半在外地打工,无暇顾及。表现好一点的孩子,宁可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花钱买服务。表现差一点的孩子,只是给老人一口吃和喝,根本谈不上安享晚年。表现更差一点的孩子,则将老人推向社会自己当甩手,老人一命呜呼了再去嚎啕大哭,置办看似“隆重”,实则“浪费”的葬礼。如此不能厚养薄葬的不肖子孙,真的是该千刀万剐。

  至于那些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嗜赌如命、家暴成性,那些好吃懒做、贪图安逸、挣一花仨、依赖救济,那些热衷迷信、悖逆科学、愚昧生活、消极人生,等等,其人其事都是乡村治理的重点、难点,既要通过法制教育、科学普及和文明启蒙加以引导,使其尽快走出泥淖,也要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开展,荡涤污泥浊水,使其回头是岸,或依法加以惩处,使其悔过自新。总之,乡村治理的加强和改进,必须“硬”磕“硬”,也必须依靠大家的有所作为,自觉弘扬文明新风,多做陋习必除之事。唯有如此努力,乡村文明才能凸显。(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