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见证家国走向繁荣发展康庄大道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93598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见证家国走向繁荣发展康庄大道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93598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见证家国走向繁荣发展康庄大道
2019-08-09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据8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报道,国家统计局8月7日曾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这份成就报告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年均实际增长了5.5%。

  透过报道,我们不仅为亿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幅增长、稳健增长而高兴,更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剪刀差逐年缩小、越来越小、无鸿沟而高兴。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9,比1956年下降了0.6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这表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不仅可以解决温饱甚至吃得好,吃出安全、健康和幸福、快乐等生存、发展保障的大问题,还可以解决投入教育甚至旅游,提升休闲、娱乐和文化、素养等生存、发展品质的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32.7倍,年均实际增长了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1954年下降了38.5个百分点。

  我们注意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高出了0.3个百分点。这说明,以往长期入不抵出,过紧巴日子的贫穷落后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或将一去不复返。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干了一年除了“吃穿用”,还有结余。只要有结余,就会有希望、有保证地谋求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后,家庭消费品升级换代,生活含金量也在增大。

  比如: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进入农村寻常百姓家,在今天看来绝对是一种突破。2018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7部,计算机26.9台,汽车22.3辆。这可不是过去人们可以想象的事情,而如今,却实现了。吃不愁,穿不愁,住的也不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也在扩大,达到了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39.2平方米。据此,我们知道,迄今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比城市里小户型人家的住房建筑面积差多少,或基本相等。而农村居民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同时也在明显改善。这是中国农村创造出来的奇迹,为世界所瞩目。

  整整70年的砥砺前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其成就巨大,灿烂辉煌。在这当中,农村居民的生活巨变,最值得叫好。当然,目前的农村居民依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比如:人口净迁出人走房空,闲置的房子多,留守的老人多,留守的孩子多,“养老育小”困难多,土地经营压力大,等等,都需要重视和解决。尽管如此,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民生的改善,却是瑕不掩瑜。

  何以这样?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可以让人们铭刻终身。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国情和农情,领导亿万农民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落地,不断地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生产力的解放,进而实现了既快又好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所使然,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发展凸显成色足。

  动力来自于改革创新,活力来自于思想解放和生产力的迸射,强力来自于党领导得好,“三农”政策措施好,扶农帮农护农富农惠农行动落实得好。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也真切地见证了家国走向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我们期待未来的农村居民更有尊严,喜乐无限。(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