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14亿中国人的饭碗为何主要装中国粮?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93807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14亿中国人的饭碗为何主要装中国粮?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293807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14亿中国人的饭碗为何主要装中国粮?
2019-08-1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目前的世界,是动荡不安的世界,目前的世界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有人乱抡大棒,横行霸道,不是玩战火,就是玩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哪一个领域都面临着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严重影响,必须提高警惕,严加防控,更要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而在民生方面,最为重要的还是吃饭问题。重视和解决吃饭问题,无疑是人类的大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出富有哲理和震撼力的四言诗《手里有粮》,通俗易懂地阐明粮食的重要,至今依然鼓舞着我们重视粮食生产,重视国人吃饱饭。《手里有粮》是这样说的:“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读懂毛泽东的四言诗所具有的深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吃得不安全,其挨饿的滋味和吃出的不安全后果,都是苦涩的,孰能忍受?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皆如此。从某种程度上理解,粮食就是生命之本,忽视不得,缺少不得,既要够吃,又要安全。

  从历史上看,我们曾多次遭遇过自然灾害的袭击,农村、农业、农民在老天不长眼的重创之下,很难抵抗住旱魃、洪魔的撒野狂奔,农田减产,甚至是绝收,灾区人民,乃至举国苦不堪言。天灾,夺去了我们的粮食,想要稳稳端住自己的饭碗,饭碗里盛满中国自己的粮食,谈何容易?问题是人祸肆虐,我们更难承其重。10年“动乱”的那些年代,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的那些年代,“三农”最苦,由此而带来的是连锁反应,大家都难以吃饱饭,即使当年手持“红粮证”,享受国家供应的体制内职工,或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也处于缺粮吃的尴尬境地。

  平心而论,解决温饱问题,还是始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以后,旧体制机制被包田到户、责任到人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取代,“三农”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一发而不可收,绿油油的庄稼铺满地,几乎年年大丰收。如果老天还不长眼,闹上几场天灾,我们也可以保证大家的饭碗不空。新中国成立70年,唯有改革的春天故事唱响,才得以根本性转变,真正地实现了“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可见,改革搞活,我们有粮吃,全面深化改革,加强“三农”工作,我们更有粮吃,而且吃得安全。

  前后对比,感受明显。我们以河南为例,当年的河南吃粮难问题相当突出,原因是粮食生产落后,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可吃。数据显示,1952年,河南粮食产量仅有210亿斤,根本不够吃,不得已从外省调粮。而到了1983年,也就是实行改革后最初的那几年,河南不仅完全解决了省内口粮供应难题,而且还开始向外省调出。到了1997年,河南首次成为全国粮食第一大省。2017年,河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据报道,今年,河南又迎来丰收年,全省夏粮总产量已达749.08亿斤,夏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河南田肥粮丰,不能不说是河南在新中国怀抱里创造出来的一个奇迹。

  来自央视网8月12日的报道说,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国人吃中国粮,不仅吃得饱、吃得好,还吃得稳。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实干,我们终于将“手中有粮,心就不慌”变成了现实。这样不能不说,是新中国在世界上创造出来的又一个奇迹。走进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一个个强有力的“三农”工作重磅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中国人牢牢端住主要装中国粮的饭碗,全面、持续地有了保障。

  我们还惊喜地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产能跨上新台阶,稳定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的水平。今年,我国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达2835亿斤,与历史最高年持平。目前,各地秋粮面积稳定,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又是一年好收成,又是一年美景来。

  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只要多产粮,我们就有饱饭吃。当然,我们要由衷地感谢亿万农民兄弟的辛苦劳作,感谢他们紧跟党走,坚持科学种田,坚持绿色播种,坚持将够吃、好吃、吃得安全的中国粮端给千家万户。在风云激荡,有人疯狂玩弄霸凌主义的糟糕当下,中国人的饭碗里装着中国粮,我们的底气足,其奈我何?14亿中国人的饭碗,为何主要装中国粮?至此,我们也找到了答案。唯有人民群众有饱饭吃,才是人权与主权的完美统一。(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