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强化农村社会救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解之题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罗丹 332658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地评线】长白时评:强化农村社会救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解之题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罗丹 332658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强化农村社会救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解之题
2021-03-0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据新华社报道,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要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在学习研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时,要求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显然有其深意。简言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少不了农村社会保障这一重点,目前农村社会救助仍是短板,只有补上这块短板,才能称得上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强化农村社会救助是“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的重中之重。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既有差别,又相关联。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救助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二者目标是一致的,但涵盖面不同,社会救助体系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分支部分。社会救助体系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目标、最低纲领。如此看来,中央强调要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目的就是补齐农村社会保障这块短板,只有补上这块短板,“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兜住社会救助底线,进而让农村居民享有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仍然需要强化农村社会救助保障功能。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意味告别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社会救助的作用将更突出。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相对贫困人群和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制度安排,应当进一步重视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可以判断,提高救助标准是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解决相对贫困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社会救助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细读“十四五”规划建议,从“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到“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可以判断,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和中间偏下收入群体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展望未来,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实现科学识别,确保精准救助,以最大程度把有限资金用到刀刃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农村社会救助统筹谋划。长期以来,农村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服务内容、支撑环境等都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短板。公平合理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一环。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重点强调要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推进城乡困难群众解困脱困。乡村振兴,是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变革、农业生产组织变革、强化制度性供给基础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获得高质量幸福感的振兴。社会救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救助手段上,要从“靶向治疗”转向“阶梯型救助”。将兜底性政策并入乡村振兴政策的民生领域,建立覆盖更全面的分层分类梯度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重点从低保群体向低收入群体的扩展,进一步实现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和升级。在救助政策落实上,要着眼于继续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变政策“悬崖”为“缓坡”,动态监测,数据化管理,实现对包括已脱贫户在内的各类人群的基本保障。

  强化农村社会救助,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关乎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要“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以提升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为核心的大社会救助体系,从而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最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久泰平)

编辑:罗丹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