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也可以有新姿势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250727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民族文化传承也可以有新姿势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250727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民族文化传承也可以有新姿势
2017-09-20 来源: 吉网

  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形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近日,央广网记者跟随“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记者团在非遗“富矿”贵州省采访时发现,黔东南州的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9月19日央广网)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记忆载体,蕴藏着民族精神的DNA,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让民族文化能够接续传承下去,考验着时代责任,需要一些新姿势。

  曾几何时,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百姓自己种粮食自己吃,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种小农经济自有魅力。就拿侗族世代以“侗布”做衣裙为例,经过扎染、沥干、漂洗、晾晒等工序后,肌理结实端庄的布匹才能做成。扎染时一般有米染、面染、豆染等技法,即用豆面,石灰调成防染桨,通过花板涂在布上,然后煮染。尽管工序非常复杂,但侗族人至今依然乐此不疲,保留着这种纯手工的染布方法,也构成了侗布色彩柔和、风格古朴典雅的特色。这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充满着文化,充满着艺术色彩。

  然而,受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冲击,这些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如何才能接续传承,已经成为了一大问题。很多人的内心被快餐文化吞噬,这种曾经习以为常的文化方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尤其是新生代能否静下心来,接受这种文明传承,需要打问号。

  在此背景下,多民族聚集大省贵州正在逐步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新姿势,那就是对非遗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走访老年人,对这些民族文化进行回忆和讲述,恢复技艺,申请专利,让民族文化传承更具有稳定性。而且还由政府搭台,举办培训班,传授相关技艺和营销知识,并通过鼓励民间人士创办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中。可以说,这样的文化延续方式,必将能够让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被传承和传播。(田小典)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