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散文诗是诗与散文的“混血儿”。由于是一个杂交的产物,所以散文诗的创作必须有所突破与创新。而且,张相云老弟在散文诗创作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又在格言体散文诗创作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总的来说,张相云的格言体散文诗突出表现是短小精悍,比喻贴切,形象生动,以小见大,哲学理念浓厚,能给人指明前进方向。
说实话,要达到这样的水准真的不容易。但张相云却能默默坚守在散文诗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在他的《咏物篇》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多姿多彩的题材。尤其是在每一个题材的切入点的选择上非常独到,诗句只要一出现,就能通过形象化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展现出既具有小家碧玉的优雅诗句来,又能为我们展示出具有男人那种铁汉子的雄浑大略。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与当代的题材,他都游刃有余,让诗意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觉到诗的无穷魅力所在。
就格言体散文诗来说,他所表现的韵味非常贴切,读起来朗朗上口,不感觉别扭和绕口。而且,他能在极其简短的语言中挖掘出诗的内在精髓来,并让我们感觉到实乃大家都想这么表达一种精髓的思想,却始终没有找到这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应该说,这就是格言体散文诗所需要的创新。
在他的《絮语篇》中,我们所看到的格言体散文诗则更为精巧。作者就像是淘金者一样,为我们淘到了散文诗创作的“锦囊妙计”。如果不认真研读这些作品,我们真的不知道格言体散文诗应该这样创作。
应该说,相云的格言体散文诗具有深厚的思想穿透力,同时又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这些作品能让我们净化自己的心灵,这些作品能让我们获得许多人生意义的教诲,这些作品能让我们在迷茫中得到清醒,这些作品能让我们获得精神愉悦,这些作品能让我们在反思过程中获得更多前进道路上的自信与勇气。
人们常说,散文诗有三个特点,即:篇幅短小;具有浓郁的诗意;形象生动又蕴涵哲理。而且,散文诗抒发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而优美。那么,对于格言体散文诗来说,其要求则更为严格与高雅一些。因为,它的篇幅更为凝练精悍,容不得作者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因为,它需要具有一定的韵味和余味无穷的哲理性,形象生动的诗意性表达更是被浓缩的语言精华。所以,看似通俗易懂的格言体散文诗,其创作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散文诗作家创作格言体散文诗的人比较少。在朋友圈里能看到相云这么多的格言体散文诗令我震撼。
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小中见大,并以其丰富而又形象的激情表达出深邃的哲理,但却不觉得生硬,就像深山老林里流淌的泉水一样,沁人心脾,耳目一新,又有闻所未闻的创新之处。比如:“到达理想的彼岸,不怕坐旧船,就怕坐错船。”又比如:“理想之灯人人皆有,强者经风不息,弱者遇风即灭。”再比如:“闪光的银茧诞生于咀嚼桑叶苦涩之后。”以及:“不要因大海咆哮,小溪就不敢歌唱;不要因雄鹰展翅,小鸟就不敢飞翔。”其切入点既在我们的意想不到之中,又在大家所能产生共鸣的情理之中。
在《咏物篇》中,他巧妙地假借《鱼》与当今的反腐败联系在一起,而且耐人寻味:“廉价的诱饵,麻醉贪婪者的神经。”道理虽然浅显,寓意却十分深刻。而且,一语中的,道出了行贿与受贿之间在社会中产生的罪恶,并警醒人们千万不要做一个贪婪的腐败官员,要做就做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在《指南针》中,张相云告诫我们:“错指向北,不要责怪周围环境。”如果我们做错了什么,如果我们曾经对前进方向选择错了,必须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千万不能寻找各种理由极力推卸责任。正如《老子》中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够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才算有智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是聪明。正如《韩非子·喻老》中曰:“志在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其意思是,人的意志最艰难的地方,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的弱点。总之,静心欣赏过相云的格言体散文诗之后,就像是给我注射了预防病毒性感冒的疫苗,让我增强了自身的免疫力,让我有了更多宁静致远的思维动力,让我愿意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并尽可能努力做到警钟长鸣。
但是,我们和张相云必定都是平民百姓,不是圣人。也就是说,张相云的格言体散文诗中也有一些表达的不太精准。比如:“尽管钢筋坚硬无比,但为整体利益,甘愿置身污泥。”如果改为:“尽管钢筋坚硬无比,但为整体利益,它却甘愿置身于水泥与砂石的包裹之中,永久保持沉默。”可能会感觉更贴切一点。诸如此类例子,在作品中还有,恕不一一举例。只要朋友们用心认真加以比较和琢磨,就能让自己在欣赏中得到启示。但从总体上来看,的确是瑕不掩瑜。
相云的格言散文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就,是与他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也就是说,文如其人。人品好,才能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
此为序。不当之处,敬请朋友们赐教。(郭喜林)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