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免费缺钱更缺理念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299074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高中教育免费缺钱更缺理念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299074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高中教育免费缺钱更缺理念
2019-11-0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今年9月,一则高中免学费的新闻,让铜鼓这座人口仅14万人的赣西北小县城名噪一时。铜鼓县委书记江伟斌宣布: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铜鼓高中教育全部免费,已上交的学费全部退回,铜鼓成为了宜春市首个实行高中教育全部免学费的县。“山区小县同样可以办出大教育。”对此,叫好声一片。也有人说, “穷县”都能免学费,比铜鼓发达的地方为何不能免费呢?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在作秀、出风头。(11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

  作为经济并不发达的中部省份,江西铜鼓等地开启高中免费教育模式,让成千上万高中学生享受到了免费教育的实惠,将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担当与民本情怀。对那些家庭贫困却又渴望知识的孩子来说,这将帮助他们顺利地迈入知识殿堂的阶梯,这对于普及高中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西铜鼓县等地大手笔发展高中免费教育事业,这种还利于民,重视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思路具有导向意义。即便有人认为此举是作秀、出风头,我认为,这样的作秀也精彩,这样的风头出出又何妨?

  高中免费虽然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但是解决民众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回归教育公益本质,一直是公众心目中的期待。政府以免费教育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与信任,实际上是树立政府公信形象,实现政府与百姓利益双赢局面的良好契机。江西铜鼓等地高中免费教育支出的实际上是公益成本。

  不仅像铜鼓这样的穷县要做高中免费教育的先行者,顺应民意呼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偿还教育投入欠账,其他地方不可落后。正如有网友所言:“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负担,而是愿不愿意做,现在很多地方盖大楼、修广场都是大手笔,一谈到教育就哭穷,问题不在钱,在于执政理念”。从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政府有钱盖高楼更要有钱办教育。教育投入不足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观念问题。其他地方从财政收入中划出稍大一点的教育“蛋糕”为免费教育扩容,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江西铜鼓为例,该县共有普通高中在校生3355人。今后每人每年800元学费全部由县财政买单,每年总计220余万元。与修建高楼大厦相比,220万元并不算一个很大的数目。只是有的地方宁愿花钱盖高楼、修广场、搞“三公”消费,也不愿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事业。不仅穷地方不愿意办“富教育”,有的富裕地区也不愿意办“富教育”。

  当然,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地方人口基数比较大,经济不发达,刚刚脱贫或者正处于脱贫攻坚重要时期,全国各地“预备起”免除高中教育学费或许需要一个过程。针对全国人大“关于请求将贫困县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建议”,教育部回复说,高中免费目前条件尚不成熟。”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江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化解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还原教育公益本质的思路,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其他地方即使暂时不推行高中免费教育模式,至少可以压缩“三公”消费,少盖豪华楼堂馆所,探索平价教育模式,让贫困学生安心学习,让寒门出贵子不再是梦。

  不仅教育事业要优先发展,其他公益事业也不能落后。当然,在具体操作上,用什么方式发展公益事业,如何更好地体恤民生,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作出更为细致的制度安排。

  比如,用公共财政给民众就业、养老、医疗提供更多补贴与政策支持,提高低保金发放标准。再比如,加快保障房建设,让所有民众“住有所居”。只有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产品供应种类与数量。切实解决好衣食住行医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每一个公民感受到实惠,产生获得感,才能诠释公共财政的本质含义。(叶祝颐)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