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口数量大国、发展中大国、追梦奔跑大国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凸显全面性,全方位性,高质量性,持续性。而关注学生发育成长的话题,也越来越紧迫和突出。我们学校的教育,我们学生的负担,一枝一叶总关情。多年以来,关于教育改革,关于学生负担的减轻等重要课题,一直在探索和破解之中,整体效果逐步显现。
比如:为学生减负,从控制书包重量,到控制作业数量和完成时间,再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始终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办教育、办学校、办课堂的发展思想,党的教育方针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落实。这是需要充分肯定的事实,也是需要继续努力的做法。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阴影很难散去,学生们的书包越背越沉,学生们的作业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在近些年来,推进学生减负工作,也再一次提到了议事日程,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
学生减负,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需要减轻负担。从实际看,学生减负并不是一个单一、单纯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树根不动,树梢白摇,学生减负必须抓根本,抓关键性环节。比如: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的取向确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建立与运行,等等,都需要改革、调整、理顺和重塑。这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大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人”的问题——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育成长,永远是学校教育、课堂授课、校园活动、家庭监护不变的责任与使命。
学生减负说到底,是一项时间性、制度性、政策性、服务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具有多元要求的鲜明特点。比如:既需要身体上的减负,也需要精神上的减负,既需要校园内的减负,也需要校园外的减负,既需要课程方面的减负,也需要作业方面的减负。目前,直接触及的现实性减负,依然是作业减负。实现这些减负,必须实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机制创新,其根本目标是落实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落地。如若不然,学生们即使减少了在校时间,也会面临作业的有增无减。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表面搞减负,背后搞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还是不能退出舞台。各种模拟考试,摸底考试,不搞就好像是没事干,干不成事。结果学生减负只是当成口号来喊,减来减去还是“考考考”(考试),“做做做”(做作业),那就重重重(书包重+作业重=负担重)。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通过推进教育改革,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制度,在维持全省、全国统考的体制机制运行前提下,取消地方设计的各种考试,学生升级升学(包括高中、大学),一律以素质论高低、搞取舍,考试分数只能作为参考,或给予30%的加权。
这样坚持做下去,并逐步形成制度和习惯,不仅会真给学生减负,还会真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也会引导和激励学生们产生行为动力,积极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育成长的合格者,甚至优秀者,为将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奠定基础,做好准备。如此选择和努力,不必担心学生走下坡路,也不必担心教育失色。《中国青年报》11月6日作出报道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在当天教育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强调,给学生减负是要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并不是降低课程标准,也不是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这就提出了一个“度”的问题,需要很好地对待和恰当把握。
“合理的学业负担是必需的,是激发学生潜力和锻炼学生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负担还是要有的,只不过是那些不合理的负担要拿掉。不合理的负担指的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国家教育大纲没有规定的,你任意加上去的负担。擅自加负担,无疑是过度教育,不合理。这样的负担必减无疑。作为教育部门,作为学校,作为家庭,面对学生减负这个共同的任务,均不能搞不合理的负担。要懂得孩子正在发育成长,不可任意妄为让其难承其重。
笔者以为,为学生减负,其合理尺度确实需要严格掌握。这个合理尺度不是你一校一斑一老师就能确定的,必须是由国家法律制度或政策措施确定的。说到底,就是国家教育大纲所确定的界限。那么该怎样掌握?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课堂不欠账,课后要撒欢。如果有短板,那就主动补,自觉不熬夜,健康必保证。(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