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运用中华文化智慧 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60094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地评线】长白时评:运用中华文化智慧 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60094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运用中华文化智慧 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
2022-07-0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深刻阐释,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自觉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立于当今激荡世界的根基,代表着中国人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拓文明发展之道,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从深层次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选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一见如故。比如,儒家强调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提出的“为绝大多人谋利益”是相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多次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典故,强调“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是历史的需要和必然。

  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深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比如,围绕精准扶贫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取得前无古人、举世罕见的巨大成就。再比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污染防治取得突出成效,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对中华民族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实践。可见,只有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本质价值、核心价值、时代价值。

  实现了全球治理理念与推动人类进步深度融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来,生命实践从来不是独白的意识活动,而是相互砥砺、相互成全的伦理实践。因而平等对话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质之一,这种视人如己、强调对话的文化性格使中华文化成为真正开放包容的文化。历史上,从开辟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从来都是和平的使者、文化的传播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提倡平等互利的外交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主张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能给各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人类带来更繁荣的未来。”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克服零和思维,实现多方共赢,使沿线国家得到实惠,造福本国人民。这些以开放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中国主张和方案,是中国文化内在的对话伦理在新时代的彰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包含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新的中华文明成果,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有力指引、为世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久泰平)

编辑:罗丹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