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此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当旅游遇上“非遗”,“文化味儿”更香醇。近年来,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指导下,“非遗+旅游”已成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各地纷纷针对有文化旅游需求的人群,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体验基地、非遗展览馆等,让“文化味儿”更香醇。比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跳花节等,都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诸如秦淮灯会、马街书会等,也越来越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拥有更多烟火气,非遗“活”起来。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在增强游客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比如,借助景区这个载体,非遗项目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学习体验,在享受“诗和远方”同时也参与到了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之中。接下来,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
非遗+旅游,乡村振兴快步走。积极探索融合路径,各地推动非遗与研学旅游、民宿、文创产品、旅游演艺、节庆活动等结合,在“三农”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陕西就充分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设立省级非遗工坊52家,为全省近5万名群众搭建起就业增收的非遗平台,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这也再次表明,非遗和旅游融合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释放更多市场活力,中国气韵在旅途中更加浸润人心。推动非遗和旅游高质量深度融合,必须发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等多元力量参与进来。通知就提出了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保护文化生态等重点任务,更具适用性和指导性。新征程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中国气韵将在旅途中更加浸润人心。(闻乐)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