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国际化应和谐共生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365528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传统文化和国际化应和谐共生
2017-03-24 来源: 吉网

  传统“古诗词教育”和国际双语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有矛盾?3月18日上午,在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举办第七届跨校区教师职业发展会议上,集团总校长卢慧文认为,古诗词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很重要的一环,虽然国际学校会更注重孩子的国际化视野和知识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会放弃传统教育。(3月18日澎湃新闻)

  作为一个国际化教育集团,协和旗下从幼儿园到高中共有43所,总共两万多学生,三千余名教师,其中外籍教师480名,国际学生约4000名,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其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颇值得关注。卢慧文说,“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对每一个孩子进行完整的中国古诗词教育,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其他如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教育培养。”

  其实,传统文化和国际化并不矛盾。何谓国际化?他显然并不能独立于各国的传统文化而独立存在。所谓国际化,无非是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在相互的撞击、碰撞、交流、融汇中所产生出的一种综合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物。所以,把传统文化与国际化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当然,形成国际化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每一个国家、民族努力的目的,是让这一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多的体现自己的民族文化。

  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国际化的符号。在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国际化的符号。比如源于我国的蹴鞠,就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的努力下,孔子学院也成为了国际文化的一部分。从经济来说,华为、阿里巴巴等已经或正在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从个体来说,成龙、张艺谋等,也已经成为国际名人。在前不久的中英教育大PK中,双方就都对自己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反思,也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所以,对于双方来说,就都是在向国际化靠近。

  有人曾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并表示从人性视角来看,越是民族化、个人化的,就越能国际化,就越能得到全人类的认可。这样的理解,是有其穿透性和合理性的。因此,传统文化和国际化并不是对立的,他们完全能够和谐共生。

  对于教育来说,要面向国际化,首先就要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化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当然,要国际化,还需要广泛地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才能兼收并蓄、比较鉴别。对于国家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文化,那就能成为国际化的主流和引领者。摒弃传统不对,固步自封也终会被时代所淘汰。(关育兵)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