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端午节文化认知感,进一步激发出爱国热情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67266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增强端午节文化认知感,进一步激发出爱国热情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67266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增强端午节文化认知感,进一步激发出爱国热情
2018-06-15 来源: 吉网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今年的端午节恰逢公历6月18日,是星期一。这一天,全国依法依规放假一天。而与此前两天,也就是星期六、星期日双休日一起连休三天,谓之端午节3天小长假。作为中国法定假日之一和传统佳节之一,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备受世界各地关注的重要的中国节日。

  端午节习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端午节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并演绎成中国及其一些周边国家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习俗分布于中国境内,以及海外华人生活的区域,覆盖面比较大。从历史源头上说,过端午节的中国国内重点地区,一般在湖北秭归县、黄石市、湖南汨罗市、江苏苏州市,等等。而今,全国各地都在过端午节。尽管中国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但在其节日习俗、文化方面还是一样的。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

  而从端午节由来的特殊背景和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看,贴上爱国诗人——人格伟大,诗艺超群屈原大标签,过端午节就显得内涵不同、目的不同。公元前316年,秦国欲灭楚再鲸吞六国,深得楚怀王信任的屈原,一心致力于革除旧弊,强楚兴邦,联齐抗秦,秦国不惜以重金贿赂以靳尚、南后为首的楚国王公贵族,使屈原陷于孤立,君臣失和,加之当时楚国内政弊端太多,贵族又贪污腐败,结果致使屈原几番使齐,几度被重用,又几度被贬官,最终对秦作战失败,国家灭亡,屈原也因此于公元前278年农历5月初五忿然投汨罗江自杀。这是那部演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一生的传记电视剧《屈原》,所介绍的情况。剧情虽复杂了一些,但不失掉历史的真实性,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伟大符号,向来被认可。

  我们知道,屈原创作了楚辞体,在文学上留下了《离骚》《天问》《招魂》《九歌》等不朽的诗歌杰作,为世代人所传颂、吟唱。而更为可贵的,则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因此,他至今被世人所称颂、所敬仰、所缅怀。端午节习俗和文化的形成、发展,实际上离不开对屈原的纪念。从这个角度看,端午节就是为纪念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特别节日。而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著名的诗句,至今则依然在激励着人们奋斗不止。

  端午节快到了,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法定节假日带来的快乐,还可以从新的历史高度感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文化。秭归,是屈原故里。这个地方的端午节过起来颇有一番别意,估计是最为原始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其意义不平凡。比如:一个端午节,竟然要三次过。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你追我赶争第一;农历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而尤为独特的则是,秭归县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诗唱和,400多年传承不息。这分明是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可见一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坚强地领导人民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富民强国而蛮拼。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屈原,赞叹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并几度引用屈原诗歌中的名句来阐述思想,寄情言志。“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屈原的伟大,不只在于他初心未改的“故国之恋”,更在于他一心为民的“美政之思”。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关键时刻,一切奋斗都离不开爱国这个原点。当我们喜迎端午节,尽享粽子香、艾蒿香、美酒香的时候,追思屈原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内心深处会有一层层涟漪涌动。珍惜新时代,铭记责任与使命,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向往美好生活,就必须要像屈原那样坚持不懈求索,坚持忠心报国,而不是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更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作为。新时代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奋斗,不实干,什么都不会有。

  我们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屈原精神为生民“塑心”,为实践“聚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嘱托,不断增强端午节文化认知感,进一步激发出爱国热情,无疑是对爱国诗人、忠贞不屈者屈原最好的纪念,也无疑是对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文化的升华。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过好端午节继续奋进!(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