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祝年•认知篇】春节,乃年节文化厚重积淀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80270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网络祝年•认知篇】春节,乃年节文化厚重积淀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80270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网络祝年•认知篇】春节,乃年节文化厚重积淀
2019-01-18 来源: 中国吉林网

mmexport1547451759496.jpg

  说到春节,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很重视,而讲究年俗,崇尚年节文化也是充满着吉祥,充满着快乐,积淀可谓厚重。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有诗云:“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是一首读起来可让人想象丰富,心绪激荡不已,放松心情喜过大年的好诗。新春祝年,重年俗品年味,由此可见一斑,真的是体会深刻过目难忘。

  从古至今,在我们华夏大地,人们的年节意识一直很强烈,而年节文化也更加深邃。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或是孩童,对“年”都是一种特殊的情结、特殊的情怀、特殊的情愫。其实,我们今天讲年味儿,就是对古老年俗和年节文化的扬弃。虽然很多年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尤其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不再那么讲究,但万变不离其宗,沉淀下来、累积起来的年节文化依旧如同陈酿老酒香香的,咀嚼一番还是那般的有味道,既醉人又醉心。说年俗话年味谈年节文化,我们也必须对“春节”的起源、发展和升华进行一次学习式的穿越,从中有所感悟,有所认知,也有所理解与尊重。春节,其实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一般俗称“年节”。春节的传统名称比较多,可看出年节文化厚重积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多么的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越来越深受重视,也越来越发扬光大。

  比如:书面上的“新年”“大年”“新岁”,口语上的“度岁”“庆新岁”“过年”,等等,都是对春节生动的解读,至今还有一言即明的影响力。算起来,我们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世世承袭,代代相传。而在现代,人们则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节过完,新年才算落幕。如果按照民间习俗的理解,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实际上是指从农历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农历新年的正月十九,整个这一段时间才可称得上过春节。至于农历大年三十的夜晚,则被视为除夕夜,更为神圣。此时此刻,家家户户喜团圆,村村镇镇乐欢聚,也就溢于言表了。关于春节的起源,历来是说法不一。不过,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还是值得重视的。比如:春节源于腊祭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等,都具有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那就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当初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之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据传说,这就是我国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了。祭天拜地,求福祉平安,是那时人们过大年的虔诚心愿。迄今,我们虽然思想解放,科普宣传打开脑洞,不再被根本不存在的鬼神迷惑,但新春祝年依然充满着向善向上向好向强的积极价值取向。这也是拜年时人们习惯说“过年好”“大吉大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另外,我们还有必要再说一句。那就是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还是辛亥革命以后才确定的。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就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而将农历正月初一,则改名为春节。于是,由此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叫法,春节之称也就延续下来,成为我们当下耳熟能详的传统佳节概念。

  在春节期间,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并以这样的方式抒发家国情怀,祈祷家兴业旺,盼望国家昌盛。而受到中华民族年节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同样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春节到来时,无论人们怎样忙碌也都要回家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真诚期待,对向往美好生活的殷切祝愿。可见,年俗年味儿,年节文化根深蒂固,意义不菲。(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