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端午节文化根基,释放家国情怀好追梦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89263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厚植端午节文化根基,释放家国情怀好追梦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89263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厚植端午节文化根基,释放家国情怀好追梦
2019-06-0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五,又是一年一度端午节,又是一次三天连休小长假。喜过端午节,尽享节日快乐和幸福,历来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一个重要节日习俗。而端午节的文化根基,则在于端午节的来历与发展,充满了向善向好向上的不竭引力,爱家爱国是其“硬核”,永远不会淡出人们的内心深处。而在新时代过起端午节来,千家万户更是满满的正能量,浓浓的佳节味。

  从端午节的起源和演绎看,其说法版本不少。不过,目前最为流行的说法版本,不外乎是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不外乎是来自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在一定意义上感悟,这些说法版本虽说古时传说色彩厚重,但却给人以向善向好向上的文明进步内生动力。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以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还早。问题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纪念屈原说这个版本也就传承下来了,深刻地影响至今。与其说是过端午节,不如说是纪念屈原爱家爱国再出发。

  因此而言,在民俗文化方面,中国民众习惯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出行游和吃粽子、饮黄酒、插艾叶、挂香包等过节方式,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也就顺理成章了。换言之,从那时起,我们中国人就非常注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同时将家国情怀的释放与屈原爱国精神的弘扬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端午由此而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一个传统节日。根据人们赋予端午节的内涵来领会,端午也称端五、端阳。不过,端午节的代名词不只是这两个,还有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可谓叫法繁多,难以划一。虽然叫法各异,但从总体上观之,却具有相同的文化含义,那就是纪念屈原,倡导爱国,厚植向善向好向上这个端午节文化之根基。而在全国,各地百姓喜过端午节的习俗虽说不尽一致,但趋同格局明显。特别是当下,举国喜过端午节,更具有比较一致的时尚性。

  在端午节到来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用心灵重温和感受着屈原的故事,升华着家国情怀。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碾过2200多年,可纪念屈原却成为我们的一种民族自觉,上下求索不止、敢为正义牺牲的屈原,不仅仅是爱国诗人,更是爱家爱国政治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都提到过屈原,赞叹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并几度引用屈原诗歌中的名句来阐述思想,寄情言志,鼓舞人心,激励奋进。“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正如习近平所说,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屈原精神为生民“塑心”,为实践“立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屈原的伟大,不只在于他初心未改的“故国之恋”,更在于他一心为民的“美政之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5年前,也就是2014年10月15日,在中央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吟诵出屈原悲叹民生不兴的诗句。“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同年,在兰考县调研时,习近平也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2017年元旦,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更是蕴含着对百姓深深的关切。打赢脱贫攻坚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屈原精神、焦裕禄精神,所有英烈英模精神,习近平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身体力行,感动和带动了全民厚植端午节文化根基,不断释放家国情怀好追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一生,是自觉追求真理的一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其犹未悔”屈原这种为了梦想敢于探索的勇气,在历史的演进中得到永生,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内核。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正在追梦奔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屈原精神,让爱家爱国变成奋进实干行动,可谓正当时。(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