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回望知青岁月,感悟抱团享老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94082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回望知青岁月,感悟抱团享老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94082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回望知青岁月,感悟抱团享老
2019-08-1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中国新闻网8月15日转载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写的报道,上百位老知识青年50年后重聚,“抱团养老”变“抱团享老”。这些老知识青年们不认可60多岁就老了,非得走进养老圈子里不可。在他们的眼里,60多岁正当年,相比当年上山下乡时,年龄确实不小了,但赶上新时代过上好日子,内心还是很年轻的,需要“抱团享老”。

  50年前,成千上万平均年龄16岁的北京知识青年,一起坐着火车去了黑龙江,在建设北大荒的奋斗里野营、拉练、干农活。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那里曾经留下了将近10年青春的知识青年们,被称为北大荒知识青年。50年后,上百位平均年龄60岁的老知识青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小区里“抱团享老”,唱歌、跳舞、集体旅游,好不快活。而这个小区则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他们互相照顾,彼此磨合,有快乐,也有矛盾。不过,从年少到年迈,从北京到北大荒,再到北京,他们最终依然选择了集体。

  细细品读这篇具有不一样味道的报道,再用心听听报道里所讲述的这些老知识青年们,由“抱团养老”走向“抱团享老”的故事,有谁不能动容,有谁不浮想联翩呢?今年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他们与亿万国人同心相连,用自己特有的豪迈,展现心花怒放的新姿态,唱响心中的一曲曲赞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放歌新时代。当年的少年狂,如今的夕阳红,曾经有过10年之久的北大荒劳动与奉献的艰辛,但回味起来仍然感到快乐的岁月,无论是“抱团养老”,还是“抱团享老”,都很有嚼头。

  那是一场波澜壮阔、澎湃激荡的特殊年代,城镇里的知识青年以一副稚嫩的脸蛋背起行囊,纷纷到农村去,百分之百地在各种劳动中接受再教育,经受风吹雨打、冰天冻地的锻炼成长过程。据了解,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结束,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有1200万至1800万。如此大规模开进农村,包括开进北大荒,可能是人类移民史上之最。他们的大多数集中安排到了知识青年集体户,其团队格局明显;有一部分就地、或投亲去外地插队,其分散格局明显。当然,这些数字不包括返乡劳动的那些为数很大的农村知识青年。

  实际上,在全国各地真正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的年代时间节点是1968年。众所周知的原因,随着“文革”动乱的无情登场,当时不少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几乎没有了正常秩序,相当混乱不堪,竟然导致1968年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全国大约有1000多万知识青年,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农村瞬间充填了活力。关于这一大段历史的是是非非,我们暂且不论,只是想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尽管吃过不少苦头,饱尝了无数辛酸,但他们依然热爱党和政府,热爱国家和民族,热爱农村和农民兄弟。

  当年,这些知识青年们诚实劳动,积极为农业发展、为农村变化、为农民过上好日子,而贡献智慧和力量。当他们按照党和政府的安排部署,陆陆续续回城后,也不忘“三农”,常回家看看,或来一番羔羊反哺,帮助“三农”脱贫致富,则是他们浓浓的乡愁表达。现在,他们慢慢变老了,养老问题越发突出。估计,他们的大多数,还是响应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目前也成为空巢老人。那年那月,他们在知识青年集体户里,同住一栋房,同吃一锅饭,“抱团成长”,而如今又选择了“抱团养老”,甚至选择“抱团享老”,不能不说很悠然,也很豁达。

  同在一个小区你来我往,你帮我助,朝夕相处,友好亲密,由此而构成的新时代老知识青年们集体生活新画面,感悟起来也很深刻、惬意而温馨,更具有情谊般的诗意。这让笔者想到,小知识青年集体户归零,老知识青年集体户创建否?建议从国家层面考虑,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在城市小区,在农村屯子,创建老知识青年集体户。这样,既方便这些曾经为“三农”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们养老,又激励这些曾经在各行各业为新时代、为幸福打拼过的人们有所作为。虽说进入耆老之年,但情绪却依然饱满,他们还有许多“热能”需要释放,更需要在追梦奔跑的路上继续精彩写春秋。

  我们注意到,今年8月28日,是“抱团享老”的北大荒“知青家园活动中心”成立4周年,这些老知识青年们很用心,也想要以自己的特殊方式来一番庆贺。不过,他们还是坚持低调行事。因为比北大荒知识青年下乡50周年更重要的是“‘十·一’要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此胸中有国,老知识青年们的家国情怀融入于养老之中,值得敬佩。(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