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如期而至。按照国家规定,依法放假一天。加上挨着的双休日,开启中秋节时间,又是一个三天小长假的到来。更为值得高兴的是,中秋节之后,又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10月1日,举国大庆,同时国庆黄金周七天长假也会来到人们的面前,欢乐的气氛可谓异常浓厚。
中秋节与国庆节大庆相遇,而两节也都是以“庆”字主打,令人思绪万千,感慨万千。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亿万中国人民,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都会难掩激动之心,大作“庆”字文章,引发的是回顾与展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新时代就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由此而看到,现如今的中秋节,已经是过去的中秋节所无法比拟的传统佳节了。因为,新中国赋予中秋节太多的新内涵,太多的新诠释。
实行改革开放前,我们过中秋节,父母主张吃西瓜,吃葡萄,吃月饼,吃饺子,督促孩子仰望月色,看月满月圆、欢庆团圆,其传统色彩那是相当的浓艳。而在那个时候,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特别是受计划经济和凭票供应制度限制,这些“吃”,常常只能是父母的愿望,孩子们的奢望,很难一一满足。有很多家庭,一块月饼是分着吃的。这也是常见的过中秋节的尴尬。在思想封闭、资源匮乏、生产力低下的那个年代,中秋节过起来还是很“节俭”的。那年那月,过中秋节吃上一顿大米饭、炒个鸡蛋喝点小酒,就很不错了。尽管这样,如果同旧社会、旧中国比,那还是够幸福的事情了。至少我们有饭吃,中秋节或多或少地都在改善生活。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节日文化也在丰富。这样的日子,还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实现的。思想解放,生产力迸射,那些陈规旧习不再束缚人们的手脚,随之而来的,恰恰是人们想干的,想要的,想得到的,想享受的。诸如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制机制障碍的排除,被取而代之的新体制新机制,也极大地凝聚人心,激发奋斗实干的智慧、能力和干劲,等等,都是值得回味的、改天换地的大美画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走进新时代,新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平稳运行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生逐步改善迈向高质量提升阶段,人民生活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至于高品质地过传统佳节中秋节,那就更不成任何问题了。
在举国、全民欢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冲刺的大背景下,我们千家万户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大有今非昔比,越过越有滋有味儿的感觉。无论是室内外大超市,还是电商网购大平台,只要你想吃、想用,都可以随时随地选购。物质极大丰富,供给侧满足需求,都属于当下、属于走进新时代的新中国。比如:月饼种类繁多,月饼馅多样,月饼的味道也多元化,人们不再为一块月饼分着吃、不够吃而担忧了。
当然,中秋节“巧撞”新中国70周年华诞,我们更加充满了家国情怀。传统佳节时尚欢度,“十一”大庆连休七天,14亿中国各族人民齐声歌唱新中国,歌唱新时代。如此举杯邀明月,如此赏月圆享团圆,如此感恩党的领导,感恩改革开放,感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汇集成一句话,那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实干!(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 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