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天问一号”激发民众“火星热” 看点在科普与科技创新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曹淑杰 318571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地评线】长白时评:“天问一号”激发民众“火星热” 看点在科普与科技创新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曹淑杰 3185713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天问一号”激发民众“火星热” 看点在科普与科技创新
2020-07-2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迅速引发全民讨论,网友对火星和中国探火工程的关注急速升温。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天问一号” 相关内容实时搜索,于发射成功一小时内陡增1560%。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关注“天问一号”也许更多的是“为什么要探测火星?”“探测火星与老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的问题。因此,“火星热”之于民众更多的应该侧重于科普,以此引申到对科技创新的更多关注与探索实践。

  “天问一号”发射升空的重要看点。人类探测火星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2020年之前共实施了44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只有55%;其中有17次尝试着陆火星,只有8次成功。纵观所有任务,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率仅为18%。显然,探测火星有着很大的风险。中国探测火星虽说不算最早,但我国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如此高的起点,是一种自我加压,也是中国航空航天实力的一次自我证明。自我加压也遵循了规律。据专家分析介绍,探月工程的经验,以及大推力运载火箭、超1亿公里测控等技术的突破,都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任务成功后,我国将是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是国际历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携带科学载荷能力最高的国家,成为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天问一号”的寓意正是民众的期待。据相关资料介绍,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取名“天问”,即源于屈原的同名长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这样的寓意,表明“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想。也因此能够让人理解,为什么受疫情影响我们还要如期发射“天问一号”?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科技创新就要克服更多困难和挑战。“天问一号”发射升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抗压性”,这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写照,也将对当前经济社会恢复以及各行各业在承压之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精神激励。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应该成为人们理解“为什么要探测火星”的重要基点。

  “天问一号”发射将唤起全民科技创新意识。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从“嫦娥”探月到“北斗”组网,中国航天每一次的重大突破,都会唤起公众仰望星空的无限热情,激发国人奋斗自强的信心。“天问一号”发射升空,承载着更多更大的期待,所引爆“火星热”,得到了国民全力支持与高度认同,由此将唤起全民科技创新意识,建设航天强国需要这样科技创新的精神力量。“火星热”引发全民科技创新意识,将转化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力量。对此,我们要立足当下,不懈努力,奋发图强,赢得未来。(久泰平)


编辑:曹淑杰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