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七夕,今又七夕。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都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它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围绕着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七夕节源远流长,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如是说。诸如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等,都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经历史发展,七夕又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都要在“鹊桥”上相会。由此也使得七夕节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誉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每到七夕节之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历史的记忆,也是民族情感的寄托。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已成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每年七夕节期间,很多地方也都会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古典才艺表演、七夕传统风俗体验等形式来展现非遗民俗魅力。这在营造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了不竭的动能。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过,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比如,七夕节发源于中国,但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诸如端午节等等,更是日渐走向世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华文化正以更丰富多元、自觉自信的面貌与世界“深情相拥”,文化自信正在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助力。
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恒的民族坐标。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式多样的七夕节俗,既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度和中国自信。持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14亿多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将进一步增强,文化强国梦也将越来越清晰。(林溪)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