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26028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地评线】长白时评: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26028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2020-11-18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京视频调研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时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产业活力,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文化产业被视为开发文化软实力经济价值的产业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出版、影视、文艺院团等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的活力被大大释放,一批拥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长起来,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地促进了综合发展实力持续增强。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以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文化的认识似乎限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对文化产业既熟悉又陌生,甚至发展初期也有过争议。是改革冲破了旧的思维框框,让人认清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不矛盾,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可以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对增强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发展潜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上的飞跃,释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并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迈向文化强国必须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特点、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至今,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旗舰”成长起来,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从“建设”到“建成”不仅是量的扩张,更需要质的飞跃。贯彻好全会精神、发展好文化产业,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更高水平上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以更高质量培厚文化产业基础,助力迈向文化强国。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围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什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道理在于:文化产业是依托文化来进行的,除了要追求产业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得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社会效益则是由文化内涵决定的。文化产业的市场要靠文化内容、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来支撑和拓展。实践证明,文化内涵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魂”,有了它,才会带来生机与活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产业也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具有自身的服务特性,要亲近群众凝聚民心,除了要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增长知识等文化需求之外,还要与价值引领、道德教化相融合。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离不开数字技术。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加快了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也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基础。而5G技术、大数据、VR设备、全息投影……新技术的不断投入运用,拓展了数字文化产业的边界,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方式带来了变革。随着IP概念的火爆,泛娱乐产业受到广泛关注,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网络文学、影视、游戏、动漫领域,形成全产业链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内涵越丰富、底蕴越深厚,文化的张力就越强,产业的影响力就越大、市场的吸引力也就越强。面向未来,要顺应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实现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久泰平)

编辑:罗丹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