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再过两天,我们就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巧夕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在当代,七夕节更是被称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夏夜萤火,星垂月遥。经过岁月洗礼,七夕节逐渐成为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南朝梁宗谋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相关“牛郎织女”传说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历经数千年积淀也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构成了底蕴深厚的七夕文化。比如,在江苏宜兴就有七夕香桥会习俗。至于浙江农村,七夕节则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七夕节夜晚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还有一些地方,“七夕”节则有晒书、晒衣的习俗。借助这些民俗载体,七夕节更浪漫更香醇。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精神命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七夕民俗文化也早已融入到了民族血液中,鞭策着我们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抱残守缺、复古守旧,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借助手机游戏、H5、条漫等网络产品就能够展现七夕民俗魅力。赋予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形式,将进一步夯实14亿多中华儿女文化自信。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追梦中国集结起强劲“文化动能”。(林溪)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