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的星期六,也就是8月14日,我们将迎来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亲,当七夕遇到周末,时间不是问题,是不是要好好过一过?
拥有爱情的人,又尤其是那些结婚生子的过来人自然会说,七夕的那份浪漫属于热恋之人、未婚之人,早已不属于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主要还在于一些人对七夕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厚重之感体会不深、理解不够,导致还没有真正融入这一节日。
作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七夕,文化内涵是其主要特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品味这些广为传颂的诗词佳句,就能感知七夕浓郁的故事和文化。
七夕文化除了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更在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遗存,包括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也就是说,从古至今,七夕的文化价值并非仅限于爱情。
从各地民俗来看,“七夕节”显然也不只是过成“情人节”。在闽南,当地人把织女称为“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用“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胶东地区则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妇女们穿上新装,欢聚一堂、盟结七姐妹;少女们则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称巧饼,用来祭祀织女。而江南的刺绣女孩会在夜晚月光下,将一根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哪一个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也是向七仙女“乞巧”。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这些民俗,注重创新精神的传承,展现生活幸福的创造,体现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以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有故事、有文化内涵的七夕节压根不应该被错过。其实,能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足以凸显七夕节的重要。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从七夕乞巧的角度来看,这个节日更像是“劳动节”,祈求得到织女的赐福,得到更高超的劳动技能。这也为人们过好此节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可以过成情人节,可以过成乞巧节,可以过成劳动节,可以将“爱的表达”送给恋人、家人甚至还有朋友。
追求美好爱情,崇尚忠贞不渝爱情观,斗巧比赛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做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的手工,这一切无不体现“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过好七夕节,就是追逐“上善美”。七夕又至,让我们不负好时光,过出“节”的味道。(李强)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