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将心比心施善爱 励志自强的大学生令人肃然起敬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47716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地评线】长白时评:将心比心施善爱 励志自强的大学生令人肃然起敬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477161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将心比心施善爱 励志自强的大学生令人肃然起敬
2021-11-1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11月9日,多位清华学生告诉记者,文章直抵人心,深受感动。

  生活虽贫苦,却有一颗感恩的心。文章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没有这样经历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贫苦的滋味,而把这贫苦生活片段写出来,并非抱怨,而是要展现一种值得称道的心路——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这位学生也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

  “将心比心”的善爱,折射可贵的人生观。将心比心,是民间最朴素的处世哲学,其最直接的心里活动就是能体会到受助者的难处,于是很自然地施以举手之劳,传递一种爱心与温情。这位大学生,后来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如此看来,这种将心比心不光是朴素的处世哲学,更是一种传统的与人为善的修养,而支配这种修养的则是可贵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因此这位贫苦大学生令人肃然起敬。

  贫苦大学生施善爱,闪光的是励志人生。这位清华贫困生在与贫苦抗争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用精神挺起了脊梁。由此让笔者联想到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的徐本禹。徐本禹出生于聊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小时吃不上饭时曾得邻居帮助。上大学后在秋风中军训,因室友的妈妈给他披上了一件夹衣,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发誓“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大学期间,他把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用来资助几位贫困生,并且还屡屡把自己的补助金转让给别人。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却放弃攻读研究生,去贵州省贫困山区支教。宣传这类故事,并非要张扬贫困,而意在从中领悟与贫苦抗争的精神,以及由此展现出的强大人格。

  不必猜测这位清华贫困生的善举,是否受到徐本禹的影响。但“树洞”里流出的他写的这篇匿名自白帖子的用意非常明确:“我想把我的故事讲给你们听”。这里的“你们”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讲给你们听”的原因,是“我看到了一些领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大手大脚,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好像并不困难,我更看到了许多拿了学校的奖励,可是连写感谢信都不愿意写,觉得很麻烦的同学”。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清华贫困生不仅用行动去救助那些物质上的贫困学生,而且在励志上给“大手大脚”的学友以精神上的资助,这分明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也难怪不少清华校友纷纷转载该文。

  励志人生,需要有与贫穷抗争的勇气,更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情怀,以善爱之举回馈社会,播撒文明的种子,传递正能量,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这不光对大学生而言,对更广泛的青年人都有启迪和引导意义。(久泰平) 

编辑:罗丹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