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永远慎言“食品最安全阶段” 引用区-长白时评 侯薇 2146405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请永远慎言“食品最安全阶段”
2016-07-1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7月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在“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认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7月10日中国新闻网)

“最安全阶段”的这碗鸡汤,让人联想起2012年,相关协会标榜国产乳粉质量“历史最好”。奶粉好不好,家长最知晓。其实,如果真是早就“历史最好”了,估计国产婴幼儿奶粉领域“一个配方’哺育’30种产品”的怪现象,也就不会在2016年被曝光、被炮轰了。食品安全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专家的乐观论断果真被消费者买账的话,民众就无须在“绿色有机”的噱头里持续蒙圈儿了。

当然,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专家的意思。所谓“食品最安全阶段”,大概主要想表达的,估计是这些年中国食安领域的成就与进步:机构架设有了,专门法律不缺了,执法态势趋严了,消费者火眼金睛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确实为公众构筑了一个更为安全的、制度化的食安防护网。比如有数据称,2015年食品抽样合格率为96.8%,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但不久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发现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这个判断,可能更契合民众的日常感受。比如外媒认为,对食品安全的日益担忧,使得众多中国消费者转向优质进口食品,这导致中国近年来的进口农产品激增。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今年5月13日刊登《中国新的食品安全法对消费者和企业意味着什么》一文,亦认为修订《食品安全法》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但监管执法仍然是一个挑战。其实也无须别人提醒,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明确提出,要“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别的不说——这么多年过去,“地沟油鉴别大法”仍停留在民间偏方的阶段,此时奢谈“食品最安全”,都难免遭遇“心太大”的质疑吧。再说,只要你每天离不开吃吃喝喝,你就每天会面对食品安全风险,从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哪有什么“最安全”可言呢?

倒不是民众见不得“食品最安全阶段”的乐观,而是担心这样的乐观会对食安形势造成决策性误判。这些年,中国在食品安全事件上的步子与反应,经常滞后于发达国家——这里固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不得不说的是,每次出事后总劝大家“稍安勿躁”的中国专家,似乎与惯于在食品安全上“杯弓蛇影”的国际学者,有着学术之外的人性鸿沟。

既然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那就请永远慎言“食品最安全阶段”吧。(邓海建)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