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
近日,江苏盐城的黄先生发生交通事故腿部骨折,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做了手术,各种费用总计近8万元。术后,黄先生在淘宝发现同一个厂家的手术医用耗材,医院的价格高出销售公司十几倍。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称,渠道不对,导致了价格差。
耗材价差十几倍,太离谱了!网上售价几十元的手术耗材,到了医院账单上就飙至数百上千元,十几倍的价差像一根刺,扎在患者心头。医疗耗材不是普通商品,其价格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当网上VS医院,面对如此悬殊的价格鸿沟,不禁让人追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在层层加价?在国家三令五申推进医疗耗材集中采购、规范价格形成机制之下,患者遭遇的“天价差价”,需要医院这个直接的收费方主动回应、说清缘由,让采购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摆在阳光下,让消费者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患者就医付费,买的是医疗服务的专业与安心,而非不明不白的“糊涂账”。当患者意外发现同一个厂家,同一个型号,同一个订货编码,同一个名称,同一个规格的商品存在巨大价格差异,产生疑问、感到不满是人之常情。医用耗材的价格直接关联患者的就医负担,也关系到医疗行业的公信力。而医院以“线上线下采购渠道不同”一笔带过,或强调“医院耗材有特殊质量要求”,却拿不出具体的价格构成明细,也无法证明“高价”与“优质”之间的必然关联。显然,“渠道不同”不能成为差价十几倍的合理理由,对于耗材存在的价差需要查清楚、理明白,还公众一个真相。
耗材十几倍差价,医院必须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面对网上与医院之间的耗材价格的巨大差异,公众有权知道,自己多支付的十数倍费用,究竟花在了哪里,是流通环节层层加价,还是医院采购流程存在溢价空间?是所谓的“院内管理成本”合理分摊,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隐情?这些问题,医院没有理由回避,更没有资格敷衍。沉默或敷衍,只会加剧公众的不信任感,更容易怀疑存在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问题。这种猜疑不但会损害医院的声誉,也会透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
规范统一的采购价格,是医疗公平的基础。应该看到,公众要求医院回应,本质上是要求医疗收费的透明化、规范化。医疗耗材采购本应是“阳光工程”,推进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搭建阳光招采平台,初衷就是规范渠道、挤压虚高利润。要避免采购流程沦为“利益输送通道”,层层加价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加重就医负担,就需要相关部门扛起监管责任,对几十倍差价的耗材一查到底,堵住流程漏洞、严惩违规操作,让采购流程真正规范、压缩不合理加价空间,让患者在就医时少一些“价差焦虑”,多一份安心。
耗材几十倍差价的疑云,不能不了了之。医院主动发声给真相,是解答价格疑问,让公众对耗材差做到心中有数,更是守护医疗行业的公信力,维护医患信任。也需要监管部门跟进监督,让医用耗材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还医疗采购一个清明。
本期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