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殷切嘱托,既是对黑土地战略价值的深刻认知,更是对粮食安全底线的战略坚守。如今,这份嘱托正通过层层立法转化为坚实行动。10月24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与此前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及吉林省率先出台的地方性条例形成法治合力,以“长牙齿”的硬举措为黑土地护航,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稳固。
黑土地作为世界稀缺的优质耕地资源,是东北平原成为“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 的核心密码,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让黑土地面临着变薄、变瘦、变硬的严峻挑战,保护黑土地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关乎子孙后代饭碗的战略工程。法治的介入,让这份保护从政策倡导上升为制度刚性,从零散举措整合为系统治理。吉林省人大常委会2018年审议通过、2022年修订施行的《黑土地保护条例》,将“梨树模式”等实践成果转化为法律规范,单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章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保护体系,为全国黑土地保护立法提供了鲜活样本。这种地方先行、国家跟进的立法路径,既贴合实际需求,又彰显了保护黑土地的坚定决心。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的审议,标志着黑土地保护进入“三位一体”的系统法治新阶段。草案整合了土地管理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多部法律的核心要求,将耕地数量管控、质量提升、生态保护统筹起来,填补了此前制度中的衔接空白。其突出的系统保护理念,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的生态观高度契合,通过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现了从单一保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协同保护的转变。对于黑土地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守住19.4亿亩耕地红线,更要通过法律手段推动侵蚀沟治理、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保护措施落地,让退化的黑土地逐步恢复肥力,让“沟碎地”变回“整块田”,让黑土重泛油光。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长牙齿”的法律更需要“硬执行”的保障。草案明确的党政同责、督察考核、法律追责等制度,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从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的专项督察,到多部门协同监管,再到地方人大的执法检查,形成了不敢违法、不能违法的制度环境。这种责任压实机制,正是黑土地保护的关键所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提升,侵蚀沟治理让亩产实现数倍增长,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法律制度对保护责任的刚性约束,更离不开对违法破坏行为的严厉遏制。同时,法律明确的补贴激励、科技支撑等条款,让农民从保护中受益,激发了主动参与黑土地保护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转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黑土地保护则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根本支撑。从吉林的地方立法探索,到国家层面的制度集成,我国已构建起上下衔接、协同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这部正在走向完善的法律,不仅守护着当下的19.4亿亩耕地,更守护着未来的粮食产能;不仅固化着已有的保护成果,更开辟着“用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当法治力量持续注入黑土地保护实践,当每一寸黑土都能得到严格呵护,东北平原的粮仓必将更加充盈,中国人的饭碗必将端得更牢、成色更足。在法治护航下,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必将永续繁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坚实保障。
本期编辑:罗丹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