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如何才能“硬核”落地?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991097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如何才能“硬核”落地?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99109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如何才能“硬核”落地?
2025-10-2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中,“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的要求引发广泛关注。通知明确提出,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通过“班级赛”“年级赛”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同时鼓励开放运动场馆、延长课间活动、丰富课后体育项目。这一规定指向清晰、目标具体,而要让纸面要求硬核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拿出“硬举措”。

  身体是成长的基石,体育是健康的护航。然而,过往类似政策的执行常显乏力。我们经常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发现,体育课被文化课“鸠占鹊巢”成常态,体育老师频频接到“换课”要求;一些学校为规避安全风险,将体育课简化为单调的跑圈,篮球、单杠等有活力的项目因“怕磕碰”被束之高阁;体育设施不足、师资配比失衡等问题,更让“每天2小时”沦为空谈。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唯分数论”指挥棒下对体育教育的轻视,是安全压力下的“保守化”倾向,也是配套机制的缺位。

  要打破困局,必须以“硬举措”破解“软执行”。具体行动,理念先行。扭转教育理念的“偏航”是根本,需通过专题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的认知:强健体魄是教育的“第一成功”,体育与智育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核心指标,与升学率“解绑”,让“健康至上”真正成为办学导向。细化政策落地的“施工图”是关键。教育部门需出台配套细则:明确2小时体育活动中体育课、课间锻炼、课外活动的占比与内容;规定“班级赛”“年级赛”的具体项目与频次,避免形式化;细化学校与社区场馆共享的流程、责任与保障,让场地资源“动起来”;对“课间15分钟”的体育活动设计给出指导性方案,从跳皮筋到集体游戏,让课间真正“活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补齐资源保障的“短板”不可缺。重新核算体育教师配比,按标准配齐师资,避免“一人带全校”的窘境;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完善运动装备与安全防护措施,解除学校的“安全顾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弥补专业力量不足。监督激励行动,问责打造敬畏。筑牢监督问责的“防线”是护航。建立大数据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各校体育活动时间、内容、参与率,杜绝“弄虚作假”;畅通家长、学生监督渠道,对挤占体育课、缩减活动时间的行为严肃问责,让政策执行“零折扣”。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青少年的强健体魄,是家庭的期盼,更是教育强国的根基。“每天2小时”只有通过硬举措真正落地,才能让体育课充满汗水与欢笑,让运动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才能培养出体魄强健、精神昂扬的新一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夯实健康之基。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