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人民日报》3月29日的报道说,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走进公众视野,一方面真正帮助了一些有需求的人,但另一方面“骗捐”、“敛财”等新闻不断曝光,众筹平台存在的问题与漏洞逐渐显现。对此,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众筹的钱究竟去了哪里?这些平台会沦为骗子行骗的温床吗?
面对人们的这些质疑,报道给出了事实性答案,认为这样的担心并非无中生有。比如:2015年8月,女子杨某通过个人微博发布虚假信息,谎称其父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遇难,母亲已于一年前去世。微博发布后不久,就获得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同情。借助微博“打赏”功能,杨某骗取网友近10万元“打赏”。“高中同学病情危急!恳请大家伸出援手!”“这是我亲戚的朋友,信息真实,请大家帮帮病重的他”……
近年来,随着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持续火热,个人求助性质的网络募捐信息,也不时在朋友圈刷屏。在网友踊跃献爱心的同时,“骗捐”、“敛财”等质疑之声,也从未间断,上当受骗之事,也从未归零。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仅是例子而已,还有不少骗者与被骗者的黑色故事,可以脱口而出。事实上,那些打着网络公益众筹平台,或众筹上项目等幌子,干“骗捐”、“敛财”坑害勾当的人与事,一直阴魂不散,个别地方甚至有抬头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解决。
无论是网络公益众筹平台,还是非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只要迈进合法大门,依法运作,诚实运作,规范运作,安全运作,那无疑就是正常的市场、正常的活动。反之,则不然。当然,作为投资者,时常面临风险,也实属正常。众筹虽说是好事,但投资要谨慎。问题是有一些玩家披着合法外衣,不干正常事,不正常干事。这些人借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口“互联网+行动”,借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借口“抢险救灾、救助危难”,等等,直接操作众筹,让众筹变形变味,成为一个个陷阱,害人不浅。
众筹,是一个外来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众筹,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其特点是:低门槛,多样性,有利于依靠大众力量集资,讲究创意。从内涵上看,众筹就是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从运作方式看,无非是利用网络平台连结起参与者、赞助者等。而群众募资,则被用来支持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比如:灾害后家园重建,提供创业就业机会,支持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支持公共事业发展和服务,等等,可谓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众筹弄好了,尤其是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弄好了,肯定会不断释放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正能量,利国利民。可是,当下有意巧设陷阱,坑蒙拐骗的始作俑者,竟然在暗地搞起“众筹发财”鬼名堂。他们花言巧语,故弄玄虚,诱使一些着急赚钱,渴望天上掉馅饼的人们,不惜血本地去跳陷阱,美梦成噩梦的例子并不鲜见。这让我们想起臭名昭著的庞氏骗局,我们也有必要去看看“庞氏”所作所为,或许能唤醒人们的警惕性,在众筹方面学会保护自己,学会防范风险,学会识别陷阱。
庞氏骗局,不难了解和理解。它就是对金融领域投资诈骗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将投资诈骗叠成金字塔,大搞骗术的“发明者”,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裔投机商人。1903年,这个人移民到美国,1919年开始策划一个阴谋,就是骗子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查尔斯·庞兹就把新投资者送来的一笔笔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好让新加入者尝到所谓的甜头而继续身陷险境。
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查尔斯·庞兹则“成功”地在7个月内,一下子吸引了3万名投资者,他成了暴发户。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最终见不得阳光而彻底露馅,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猛然在噩梦中醒来。这被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1920年8月,查尔斯·庞兹破产了。在我们中国,庞氏骗局又叫“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违法吸储”、“高额回利”、“归雪球发展”。
透过这些关键词,我们不难看出庞氏骗局,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发财的不是投资者,而是庞氏们。说到这里,人们该清醒了。作为政府,作为社会,也到了须用法治手段整饬众筹的时候。众筹巧立名目,庞氏陷阱莫跳。(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