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习近平主席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深刻阐明了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表达了对办好“良渚论坛”的殷切期望,为深化文明对话、加强文明交流借鉴提供了重要指引。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展现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尤其是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就系统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2014文明宣言”。今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此次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又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事实证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发展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本身就是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始终站在国际道义的一边,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主张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将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合作共赢贡献中国力量。如今,中欧班列奔跑在欧亚大陆之上,带着相同的信念,为沿线各国发展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
积极创造文明对话平台,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当今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由于各国文化交流的扩大,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改进,信息传输的快捷,各国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出现了加速融合的趋势。世界文明的精华不断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为整个人类所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倡导世界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积极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外嘉宾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举办“良渚论坛”对于感悟古老文明魅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望充分利用“良渚论坛”这个平台,在深入交流中深化认识,增进理解,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