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雪季,吉林冰雪又有新亮点。11月17日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开幕式暨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国际合作发展高层论坛在长春隆重举行,吸引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政经人士与会,围绕寒地冰雪经济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寻求合作共识,共享发展成果。这次国际性盛会由中国贸促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表明吉林省能够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寒地冰雪经济的一个窗口。通过搭建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区域高层对话与经贸合作新平台,推进“冰雪丝路”建设,助力吉林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
吉林地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位于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东北亚核心区域,是中国冰雪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截至2022—2023雪季,吉林共有滑雪场75家,雪道总面积达1256公顷,总长度达358公里,单日最大接待量达到12万人次。5年前,吉林省基于唐渤海时期形成的“东北亚冰雪丝路”而提出了建设“冰雪丝路”的设想。更重要的是,吉林省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冰雪资源普查唯一试点省份,已在今年3月圆满完成冰雪资源家底的普查工作。“唯一”摸清资源家底,给认识和了解吉林燃旺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冰雪经济提供一个新视角。
“唯一”的背后,有吉林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思考。近年来,吉林省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寒地冰雪经济,吉林省要做好雪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作出了“旅游业总收入达到万亿级规模”“将吉林省建设成为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等战略部署。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需要有科学的编制各级各类冰雪产业规划做支撑,而科学的规划又必须建立在对全省冰雪资源全面地普查和调研基础之上。这次普查不仅支撑了冰雪产业规划,还为系统化、动态化与信息化管理冰雪资源,合理开发冰雪产品,塑造冰雪品牌,建设冰雪项目,保护自然冰雪和人文冰雪资源环境,促进行业法规和制度建设,强化行业管理与服务等,提供了扎实全面的科学依据。
“唯一”的背后,有多年探索冰雪发展的“吉林样本”支撑。自201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至今,吉林创新、突破、聚合引领冰雪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全国首创冰雪产业工作机制,成立了冰雪产业领导小组;首倡提出“中国应加快建设‘冰雪丝路’核心区建设”,去年“冰雪丝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布《共同开创冰雪经济新时代,加快推进冰雪产业向冰雪经济跃升的倡议》;制定了《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今年10月7日全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发布了《吉林省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今年11月在深圳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公布了《2023-2024新雪季吉林省冰雪政策》……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率先”“首创”“首倡”持续推进的举措,才有国际性盛会的基础和底气。也因此,“唯一”的普查在“提出冰雪资源总体概念”“冰雪资源分类方法”“创新普查技术应用”上,呈现了三个“首创”的工作亮点,取得了多项突破或第一。
“唯一”摸清资源家底,更有力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次冰雪资源普查表明,吉林省雪质、雪期、雪被、舒适度指数和穿衣指数、静风期等各项指标优于其他省份,更加清晰了“粉雪+静风”是吉林的独特优势;吉林具有相对完善的冰雪基础设施,特别是万科、北大湖、万达、万峰等著名滑雪场,基础设施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冰雪装备异军突起,4+N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吉林产业政策的完备程度优于其他冰雪省份。同时,近年来通过博览会、节庆活动以及民间冰雪娱乐活动营造浓厚的冰雪氛围,吸引了资本的高度关注,带来了全省冰雪产业投资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普查摸清了吉林冰雪资源家底,得出重要结论: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的气候和自然属性,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政策,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冰雪产品体系,足以支撑吉林建设成为“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知名冰雪旅游胜地”。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的举办,对“唯一”摸清资源家底又是一次验证。
透过“唯一”,让我们看到了吉林燃旺冰雪产业的光明前景。吉林省既是东北亚区域合作枢纽,又具有丰富寒地冰雪经济资源和独特寒地冰雪文化,当前正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一片充满商机和希望的投资沃土。面对今年以来文旅市场快速恢复的好势头,吉林省提出,2023年至2024年雪季,力争全省接待游客突破1.15亿人次,同比增长102.7%;冰雪旅游总收入达到2300亿元,同比增长128.09%,两项指标较2018年至2019年雪季均增长35%以上。为此,吉林省将全要素、全链条、全领域做好“冰雪+”文章,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逐鹿寒地冰雪经济,热“雪”沸腾的吉林大地蓄势待发!顺势而为,有理由坚信,吉林省冰雪产业将加快进入“万亿”产业行列,建成“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知名冰雪旅游胜地”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